回到主页

“我也曾在应试教育的竞争中原地躺平……”|英国Top5法学院申请回顾|录取故事

“我也曾在应试教育的竞争中原地躺平……”|英国Top5法学院申请回顾

 

- BeBeyond真实选择系列 -

第31篇

“I chose not to choose life, I chose something else.”电影《猜火车》的一句台词。我解读的大意是,抛弃大环境对个人价值的定义,转向用个体的价值体系来评判自己。

这一句话,很理想;我在现实中的学习期却经历了很长时间,长到覆盖了我的申请季。

Ying

北京师范大学 法律&葡萄牙语

GPA 85/100,PTE 75

伦敦国王学院 法律 KCL LLM

(2020 QS 法学排名英国#4, 世界#15)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 法律Queen Marry LLM

01

在成年前的日子里,我常感到我和所处环境有些不太协调的古怪感。

孩童的时候我最喜欢中央10台播放的自然纪录片,我会思考自然、生命的本质、意识的存在,诸如此类。我感受到人的渺小,以及我在思考这伟大命题时,今天的数学作业像一颗尘埃一样无足轻重,可以不写。

但如果和我长辈们、甚至和我身边的同龄人说我起这些想法,他们不但会觉得矫情,而且会说:别想这些有的没的,搞好那些功利性的事务就可以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家人常常念叨“专家说,孩子是最好的(养老)投资品”的言论。又或者吃着吃着饭,冒出一位阿姨说,小女孩不要离家太远,而且要有份稳定工作。或者某位舅舅说,就业是首要问题,你看谁谁今年考进了编制,真厉害,是你的榜样。他们笑盈盈地看着我的样子,仿佛恨不得拍拍眼前这颗小脑袋,然后说:小朋友,叔叔阿姨辛辛苦苦教你做人的道理,你可不要给脸不要脸呀。而我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想法并不重要。

此段生活状态为绝对后者

高考让这种矛盾激化,一切环境似乎要求我只把学习当做终极目标去活,但我认为学习只是一种手段而已。这种冲突愈演愈烈,直到某天深夜,看着做不完的题和玻璃外空无一人的马路,突然觉得很无力,我莫名其妙地想:算了我选择放弃。现在回过来想,我可能当时放弃的是对自己目的和内心真实想法的思考,主动选择成为一台学习机器,以便和大家竞争

02

后来,我考得结果还不错,进了北师大,自己选了法学。但是我放弃的东西在进入大学以后,也没能找回来。

我的大学前半段其实是不太令人开心的,一直处于一个非常消极的状态。虽然大学第一节宪法课,一位留德超过8年的教授让我第一次真正接触了“人权”概念,彻底颠覆了我对于法律的看法,同时对这门学科建立起了浓厚的崇敬之情,也觉得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我依然感到深层动机的贫乏,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

我记得法学课堂上的一句话,大意是:人不能是手段,只能是目的。但现实中,我感觉自己更像是被编排为某种手段的工具人。课堂中的“人权”只是灵光一现(那位思想超前的老师也很快被调走了)。作为一个学生,被筛选到一个好的学校;在好学校里,被筛选为一个好学生;最后优中选优,筛选出具有高效脑力劳动的人,被定义为一个成功人士。这是我身处的环境为我提供的主流价值准则

我最好不断行动,不断竞争,不要问为了什么,停下来思考我就落后了。

学习上更像是被紧张的课程拖着走,也没有很好地去提升自己的法学修养。大部分时间我总会问自己:我又何必要做这件事,以及做这些事情对未来有什么意义。在面对有一些机会的时候,我也会主动或被动地放弃。比如学院有Jessup/ICC/贸仲等若干国际模拟法庭,我总是说想要去参加这个比赛,我要去面试一下,要么就是准备几天突然放弃报名,要么就是报了名之后,拖到前夜才开始准备,然后自然无法通过。

我有时羡慕其他同学,他们可以放心大胆地说我先努力着看,然后在努力的过程中再去思考这些东西。我觉得他们充满生命力,像藤蔓,给根竿子绕着绕着就上去了甚至不给竿子也能向上生长。而我像八爪鱼,不知道方向就四面八方地摊开触手,原地躺平。

03

到了大三要申请,找留学申请机构时,我首先问了一两家法律方面的留学机构。他们都只问了我的硬件,GPA、实习、语言成绩。没有问我想申请什么,就开始建议我申请冷门专业,或者一些“与硬件最匹配的项目”。都推我提升方案:再去找个带title的实习、科研发个文章等等。潜台词就是:我们觉得你不行,你的想法也不重要。

我当时感觉是很失望,本质上他们还是在循环大环境里的价值观,把应当是手段的留学当作目的。更让我低落的是对自己的怀疑:是不是这才是一个“正常人”应该有的思路想法?我不应该想那么多的意义和个人价值?

古罗马水渠,科英布拉。最低落时正好在葡萄牙游学,夏季、酒窖、邻居院子里躺着的老狗、城墙、fado,逐渐触发了脑子存放理想、文艺、浪漫事物的区域,突然觉得是时候把我曾经放弃的东西拿回来

低落的时候,刚好有个朋友推荐了BeBeyond。带着顺便拜访的心态,我却发现了“不一样”的思路:BeBeyond不强制要求我去拼命提升硬件,我们谈了很多我申请的想法和目的,他们告诉我这对于申请也很重要,是应该、也能够想清楚的。一直记得一种感觉:BeBeyond有种信心,不管你进来前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保证你在出去的时候,是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且还可以持续提升自己。

直觉里,这就是我一直想解决的问题。

04

事实上,BeBeyond更像是在我不适应的大环境中开辟了一个小环境,支持我去搞清楚满脑子的问题。在这个小环境里,

我的想法是值得被关注,每个人的想法都值得被关注,而且是被鼓励去表达的。

前期workshop那几节课,让我意识到了:没有一个观点是不重要的。你的任何一句有判断却缺乏论据的话语,无论多么不起眼,都有人都会问你为什么这样写,这样想?而且非逼你把逃避的问题想清楚不可。

比如小伙伴Jaqueline在她申请电影发行专业的PS里面写,她觉得张艺谋为首的第五代电影人输出的只是大西北式的旧时中国的刻板印象。这句话包含着价值判断,于是大家就这句话开始发问什么是你理解的现代中国、或者你期望表达什么或者破除什么刻板印象。然后大家花了两个多小时,鼓励(逼迫)她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话题从第六、七代导演绕了一圈,才逐渐有了眉目。原来最关键的问题是她所成长的家乡和乡土情怀,成为了现代中国的影视表达中的一块飞地。而补上这块拼图,是她想要做的事、是她的目标所在。

这大概就是BeBeyond灵魂发问的风格,让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想法和决策背后的原因和本质是什么。我知道了以前我所做出的一些决定不是没有连续性或者仅凭直觉,而是每一个决定背后都会发现有一个个具有连续性和共性的价值观,在指导着我的生活。

现在回看,以前我是没有这样环境的。即便我问了自己好久价值观的问题,在没有外界交流下,我自己是很难把我的想法理得更清楚的

05

Workshop之后,我经历了一个非常忙碌压力很大的时期,期末考试、法律资格考试、实习、学术英语考试,但是这些事情都圆满的结束了。要说归因,我觉得是因为在workshop中,我找到了法学中我的人文理想和(恰饭)现实的平衡点我想从事法律裁判这种工作。这个目标带动下,我终于觉得有动力去做提升自己的事情。

那个学期,我真的是第一次那么认真有动力去学一门课,我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学习是为了serve与自己未来有关的事情、想做的事情。

暑假在法院实习,我常想我可以在哪些地方去主动学习。正常的法院实习就是在整理卷风文件,校订判决比如标点符号或者语法错误(然后水过去)。但是我因为自己的目标会多几个关注点,比如在修订判决书的时候,我会比较细致的去看判决是怎么写出来的,有时候也争取机会去旁听三位主审法官讨论的过程。

实习下班以及实习的间歇、通勤的公交车上,我都在听法考的课程。实习结束之后开始了图书馆和宿舍从早到晚的法考生活,然后休息的时候练英语口语放松脑子,再到后来准备申请、写PS。虽然我觉得很累,但是像手上有地图一样明确了目的方向,做这些事情对我来说有意义,而不是无脑地努力,所以都坚持下来把事情做完。最后法考也通过了。

整个申请期间实在学不动的时候,就回到BeBeyond的小环境里,参加团队学习摸一下鱼,听听大家聊PS(人生理想),然后给大家反馈(灵魂发问)一下,这居然成了忙碌申请季的娱乐活动。

19年新年圣诞聚会。

是的,bby的社群娱乐活动除了日常,还包含圣诞趴、或者蹦迪趴…

06

最后说回申请。在收获offer之外,我经历申请的这个过程,倒是更明白了以自己为主线和跟从自己目标的况味。

在前面的梳理后,我很清楚我要做的工作以及想专注在民商法,因此我做了英国各个法学院的培养比较后,只交了4所学校。课程培养上都和我的目标高度相关

中间有段时间,我只拿到了保底学校的offer,又收到了伦敦政经(LSE)的拒信,我也产生了自我怀疑,开始想要不要迎合一下国内对big title的看重,再补申请一些澳大利亚或者荷兰名气大一些的学校。

但和培训师沟通后,我冷静下来发现哪怕我只拿到保底的offer也可以。因为实质上,它的民商法很好(15年排名仅次牛剑),也能够满足我对reasoning和legal writing的实质锻炼。它唯一不能满足的是外人对于学校名气的期许。但我其实不需要把这一点不满足,就当作是一种对我人生失败的证明。我的能力是可变的,而且我完全有自我提升的信心。

在接受了这种最坏情况的同时,我也把一直打量我的“世俗眼光”和我自己的目标分得更清楚了。我知道在我可以持续努力,不会再想着只有名校的学生才能干什么,然后才可以怎么样。

我感觉很早之前被我放弃的那部分自我关注回来了。

当然后来KCL的offer也来了,这一年和BeBeyond一起的努力也带我走出了原先的低起点。我的申请季基本就结束了。

在成年初期,我发生了很多方面的转变,归因于对我产生重大影响的师长和朋友,我的经历、教育,还有我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BeBeyond及其小伙伴们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恰好涵盖了重大事件的时间跨度。

所以在申请季结束时,我觉得不单是我的申请准备好了,而是我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