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90天拿下硕士全奖,我可以任选欧洲3个国家去读书!|录取故事

Timmy

复旦大学 数据科学

GPA 3.23, GRE321,TOEFL 93

Erasmus Mundus

Master in Big Data Management and Analytics (全奖)

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PhD in Computer Science (全奖)

- BeBeyond真实选择系列 -

Timmy乐观、爱好广泛,他在申请之初就给自己定下了选校标准——景色要美,严格排斥理工男审美风格的学校。

在大四9月Timmy才加入BeBeyond大家庭。尽管当时已经接近申请Deadline,但他还是在3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完成了申请,同时斩获了全奖硕士和全奖博士Offer。Timmy对大数据、人工智能下的子领域,以及金融、经济等多学科都很感兴趣,他说:“硕士对我来说,是一个可以探索更多可能性的机会”。

Q:拿到硕士全奖So Cool!欧盟硕士计划还挺小众的,可以给大家介绍下你的项目吗?

欧盟硕士计划也叫伊拉斯谟世界计划(Erasmus Mundus),是一个欧盟的资助计划。让世界各国的同学们可以在2-4个国家里参加一般为期两年的硕士项目,毕业后,获得至少2个国家、2所高校颁发的文凭证书。(文末可领项目详细介绍

一般申请到这些项目比较容易,但申请到奖学金会相对难一些。相比之下,理工科又会比人文科学容易。相比美洲,欧洲的专业划分比较细致,跨专业申请基本不能够申请到奖学金,所以我也就申请了和我自己比较对口的BDMA(Big Data Management and Analytics)项目。

在硕士期间,我会有机会去比利时、西班牙和法国读书(前两个是指定的国家,最后一个是可以自己选的)。第一年的课程主要是偏向数据库和商业智能方向的。第二年我准备在荷兰、德国和法国这三个国家的学校中选择法国的CentraleSupélec(巴黎中央理工-高等电力学院)。

因为荷兰TU/e(埃因霍芬理工大学)比较偏向于BI,而德国的TUB(柏林工业大学)的课程比较偏向于传统的计算机技术,而CentraleSupélec的课程就很面向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很合我的口味。虽然说比较传统的技术是基础,但是自己喜欢的方向才是自己未来做研究的核心竞争力。

在确定去欧洲之后,我开始被迫学习其他语言 (目前是德语),才发现德语音乐剧和德语歌原来那么棒!未来去到欧洲各个国家,一定会有更多惊喜在等着我~

▲UBC(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交流期间,

随手拍的蒙特利尔傍晚的艺人

Q:你同时也收获了新加坡的全奖PhD Offer,且之后也是打算继续读博的,那为什么最后选择accept欧盟硕士项目呢?

两个Offer之间我也纠结过(笑)。其实一开始我是倾向于直接读博的,当时也已经拒了欧盟的Offer了。但仔细想想还是觉得欧盟项目更适合现在的我,且全奖Master比新加坡的PhD含金量更高。于是我又联系AO把Offer要了回来(能要回来运气还是不错的,大家不要轻易尝试)。

选择硕士全奖Offer,主要是因为我现在各方面都还是过程式,我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很多,目前还没定下来。

虽然我在申请PhD的时候定的研究方向是NLP,但其实我也不确定之后会不会继续在这个领域发展。我对人工智能的其他子领域很有兴趣,甚至也会对经济和金融感兴趣,在听到其他领域有趣的点我都会眼睛冒光。比方说,我曾被使用傅里叶分析的金融序列建模吸引,去了一家量化公司做实习。

在申请结束的这段时间里,尽管疫情在家,我也还在做经济和金融方向的探索,比方说参与一个非盈利组织Demola(提供全球视角&跨学科校企合作项目的一家芬兰公司)的一个银行业研究项目,看一些经济学方面的书。看了越多的宏观经济统计量,或金融的交易曲线,就越想要深入具体行业去体会其中的成长过程。

所以硕士对我来说,是一个可以探索更多可能性的机会。

▲魁北克城的街头表演

不过之后我还是会继续走科研路线。读研之后,我准备申请英法或者瑞士的博士,这些国家都比较欢迎新的机器学习技术,我比较容易找到方向合适的导师,同时欧盟硕士在整个欧洲都是比较知名的,因此接受程度会比在北美好得多。

而且从科研之余的生活来看,欧盟硕士是全奖,没有经济负担,还可以环游欧洲。毕竟是要去学习和生活5年的地方,除了学术环境之外,当地的就业趋势、生活环境也是读博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Q:听说你的科研之路比较坎坷,多次投Paper都被拒,甚至还被导师评价为不适合做科研,为什么你还是会坚持要想做科研呢?

首先,我觉得初期研究碰到一点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在大二的时候虽然加入了实验室,但是因为编程能力还不足的缘故,没有做什么事情,我当时的导师,计算机学院的一位比较年长的教授评价我为:我的性格太跳了,不是很适合做研究。我为此苦恼了很久。

但我认为性格并不是决定研究能力的要素。所以我将原因归为,我原来的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学习和我感兴趣的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不match,导致我在学习课程的时候没有能同时提高相应的科研技能。(划重点:收到负面反馈,学会找准归因很重要哦!) 于是,我抓住了复旦大三大数据学院的转系机会,里面的课程会更多地偏向人工智能和统计学。

事实上这个选择是对的,由于大数据相关课程的加成,我的下一段科研开始有了进展。准确来说,我可以开始自主实现新的模型了。

▲随手拍的母校早晨

不过我对自己想要做研究这件事情,的确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反复确认的过程。我在本科的科研过程中,也时常会因为科研成果出不来而感到焦虑,会时常想这是不是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对自己的研究领域产生喜爱之前,我是先产生了对研究生活的喜爱的:在一个研究组里,大家有共同的研究兴趣,一起分享和探讨研究新的东西,而且合作过程中知识密度比较高,总是有新东西冒出来,这样的生活我很喜欢。

而对于研究领域的喜爱,是自己慢慢认识到的。看到自己很多次投稿被拒,还是愿意认真把实验项目认真推进下去,觉得自己还是愿意将NLP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的。当然,和大多数同学一样,被拒的那一刻心里面还是很难受的,不够过一段时间就能够缓和过来。

▲最喜欢看《加勒比海盗》,里面的女主人公特好看

(注意女主人公指的是上面红色衣服的那位噢)

Q:你在申请中印象比较深刻的经历是什么?

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联系新加坡的教授。他对我的指导可以说是细致入微了,甚至还亲手帮我改了文书。

新加坡的教授一开始是导师推荐我认识的,在申请之初,我其实比较腼腆,不是很敢给国外的老师发邮件联系。不过在BBY老师的鼓励、督促和指导下,我还是发了挺多邮件去联系的。特别是对要申请博士的,我觉得发邮件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让我在联系未来导师上,更加有自信和清楚要怎么做了。

北美的文化还是倾向于人与人之间平等地交流的,亚洲比较多的国家的同学,包括咱们国家的同学都会比较谦敬地和教授聊天,或者不敢跟AO提问、提要求。但其实大方一点教授也不会觉得很奇怪,重要的是在于你是发邮件去说正事的,也没有故意浪费对方的时间。真诚、平等地沟通,对方也会愿意跟你沟通。

学习怎么写邮件、怎么跟教授沟通还挺重要的,可能挺多同学和我一样,一开始都不太知道怎么写,比如写得没条理,或者连基本的格式都没有,这样的邮件教授是不愿意花时间回复的。BBY在这方面的辅导真的很不一样,这一块是让我申请中印象比较深刻的。

▲最喜欢和我家女主人去吃五角场的南京大牌档

Q:为什么选择了和BBY一起做申请?

我是打算半DIY的,因为我觉得文书还是要自己写比较好。不是放心不放心的问题,而是我自己需要有能力的提高。如果我找人代写,我并不知道别人的遣词造句里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只有我自己写才能有本质上的能力提升。毕竟我还要成长几十年呢,就算这趟别人帮我搞定了,以后我也要自己面对的。

我大四才参加了9月班的Workshop,离申请截止时间已经很近了。BBY主打学员之间可以互相QCS,讨论的气氛很好,我感觉效果挺好的,可以很高效地解决一些理解上的问题,比如我对于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比如学校项目那边会如何评估我。这种渐进式、一步一步地更新认知的方式,还是挺适合我的。

整体来说,我在BBY学到了很多。在申请之前,我几乎完全不了解申请是什么,甚至连官网都不会看。现在我会主动地去找官网看,也知道应该要看哪些内容,要如何去分析,现在几乎是把学校官网都翻遍了(笑)。同时,眼界也开阔了不少。之前对于出国有点抱着玩的心态,现在心态会更成熟一些,能够比较系统地思考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路径的问题了。

不过,如果能早一点参加,肯定是更好的,有更多的时间,更知道怎么去做准备、规划路径、看项目之类。

-

如果你与Timmy一样打算通过自己做申请来实现自我成长,但对申请时间规划、怎么找到好实习、如何找对科研等感到困惑;原本计划申请美国学校,现在转向欧洲或计划混申,关注公众号来和我们聊一聊吧!

欧盟硕士计划(Erasmus Mundus)详细介绍PDF版,可以在微信公众号输入关键词“欧盟硕士”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