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从保底offer到Top项目录取:复盘踩过的申请坑 |录取故事

YY

上海交通大学 工科专业

GPA3.3,雅思7.5,T105,GMAT700

18年本科毕业

国企工作半年,第一次申请

拿到三封拒信+保底校offer

19年第二次申请结果:

Schulich School of Business (York University)

(近年被《经济学人》、《福布斯》评为加拿大排名第一的商学院,当地知名度高,地理位置优越)

Master of Business Analytics (MBAN)

(该项目职业服务完善,就业机会丰富)

- BeBeyond真实选择系列 -

今天请到的申请故事分享人,经历过两次申请季:

第一年申请,拿到三封拒信和一个保底offer;

第二年申请,拿到加拿大顶尖商学院BA项目的offer。

复盘申请过程,他总结了三个关键原因,希望为准备申请的你提供宝贵经验,避开一些可以绕过的坑。

Q1. 先从留学选择说起:

工作半年,如何萌生出国读书的想法?

为什么选择申请商业分析?

我18年大学毕业,当时其实没有出国读书的想法,为了满足家人的期待进了稳定的国企。工作比较清闲,虽然是工程经济岗位,但工作重行政轻技术。

观察周围各个年龄层的同事,能一眼看到退休前的生活;了解体系运作之后,也能意识到什么人会在体制内吃香,自己的确不想当这种人。所以工作几个月后,出国读书、换一个工作环境的想法很快定下来了。

我选择专业时先定了商科大方向,然后选了加拿大,打算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和生活。

了解到商业分析是因为它热门。一方面盲目跟风是不行的,但另一方面也不用抗拒时代的潮流,要认识它,合适的话学习它,最终它能帮你站上更好的平台。编程热是大趋势,受疫情影响,编程相关专业的优势还会进一步凸显。

对于完全没有编程经验的我,不太能搞定CS那令人头秃的一套,所以结合了自己的兴趣,最后选了商学院下比较偏技术的BA。商业分析的工作不至于一头扎进技术、完全抛弃社交,比较符合自己性格;同时与咨询、投行相比,也能规避掉一些作为外国人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劣势。

就我个人而言,对生活的热情大于对事业的热情,所以回顾这个选择,更多是基于对将来工作状态、生活节奏的预期。

Q2. 你做过两次申请,

第一次找了全包机构,拿到三封拒信和一个保底offer;

第二次半DIY申请,拿到加拿大顶尖商学院BA项目的offer。

你觉得是什么导致两次申请结果悬殊?

18年决定申请时已经十月,除了有语言成绩,对其他流程一无所知。所以找了家大型的服务全包中介。现在想来,当时只是选择了一种“有学上”的安心。

申请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自己心态和行动上没有准备好,换家机构也一样。

关于两次申请结果的不同,我觉得主要有几个原因吧:

首先是文书方面

文书在申请中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这是学校对你的第一印象。写文书的过程也是一个整理自己过往经历、想清楚将来职业规划、深入调研学校和项目的机会。很遗憾,第一次申请时把这些机会拱手相让了。

第一次申请的文书老师的专业水准是在的,但我没有投入其中。每篇文书都像我在给别人布置作业,提供一些基本信息给别人,对方写完之后给我看,我再提修改意见,完成后自己觉得修改到满意就提交了。没有人站在招生官的角度,来评价你文书完成度如何、哪里离录取标准相差甚远。

大机构的案例多,对于怎样的标化成绩大致匹配什么层次的学校是有概念的,但不同于英国澳洲,北美的学校对于标化要求只是门槛,不是一锤定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