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Beyond真实选择系列 -
小Y,非985/211本科、GPA/GMAT均低于学校平均分,快消工作3年,NGO工作3.5年。
2019年10月,她开始申请。最终拿下了Harvard Kennedy School MPP,Columbia SIPA,John Hopkins SAIS,Georgetown MPP,Duke MPP$ 等几所学校的offer。
只从背景来看,不是名校、没有高分G/T,拿到这样的结果像是“奇迹”,但申请学校从来没有奇迹,能被这么多学校青睐,说明学校更看中了她身上学术背景之外的价值。
我们做了一场采访,还原了她的经历和申请。
Q1. 你的申请之路是很长的,从2013年有这个念头,到2016年搁置,到2018年下定决心,能和我们说说这整个过程吗?
我从我小时候说起吧。
我出生于一个封闭的小县城,一个小时不到就能走完的地方。家里境况不是很好,从小就没有家庭作业辅导、参加补习班这些条件,我也没有条件去到很好的大学,一直到大学毕业,我受到的教育硬件软件都不尽如人意。2013年,我成为了我们学校史上第一个去顶尖快消工作的人。从那时候我就立志,我要凭自己的努力积累好的工作经验,争取出国留学获得更好的教育,我就在工作上一直设定一个又一个的高目标去让自己实现。
2016年,我经历了一个identity crisis。那个时候我的identity和安全感都建立在自己取得的成就和别人对我的认可上。工作很累也很忙,在有一段时间工作状态不好、休息不好时,我突然问自己:如果我不是那个一直在奋力攀登靠近目标的我,那我是谁?我的价值在哪里?我的家人朋友们还会爱我吗?我当时的答案是否定的。我意识到:认识我自己本身的价值,比起我身上贴附的标签更重要,而在当时,出国留学是我争取的另一个标签。所以,我决定从这样的状态中停下来,先彻底的认识自己、认可自己,慢慢想下一步职业和人生的路该怎么走,申请也在那个时候就搁置了。
2018年,春节回家时被一幕触动,它逼迫我想明白了我该做什么、下定决定做申请。我回到老家县城跟妈妈一起住,我看到她住的地方极其简陋,我惊讶得无法入睡,默默地哭了。我在北京一个人生活舒适、工作无忧,NGO的工资只够养活自己,父母有大事小事怕我操心都会瞒着我。我忽然意识到,我现在年纪不小了,该是为家里承担起责任、开始下一步的职业发展了,我不想回到corporate,这不是我的passion,我真心想去很多国际组织做发展中国家的工作,它们都需要master及以上的学历才有资格申请。所以,此时此刻申请master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好的、值得追求的、也非常make senses的人生下一步。
Q2. 你给我们很深的印象就是,你一开始就有信心自己可以进哈佛。这个信念怎么来的?
主要是以下这几个方面:
第一,我一直有弯道超车的经历。当年我是在我们省唯一被我们公司(某顶尖快消)招的2个summer intern之一,也是第一次在我的这个二本、非target school里招的第一个学生。之后我在快消公司、在第二份工作的高层跨国团队中也获得很多exceptional opportunity,得到很多类似”最年轻”、”唯一一个”的殊荣。我的综合能力非常被认可,不管我的本科background如何。
第二,我胆子大、敢闯。我21岁开始每年至少去3个新的国家。作为独行的backpacker,我组织国际义工trip或者作为同声传译(纯业余)等。我经历过不少极度危险、极度高压、临场应变的状况,但是这些经历keep me refreshed and alive。
第三,我的朋友圈很广。我外向、爱笑、特别喜欢结识新朋友。从大一开始,我总能认识到一些peers接触不到的人,这里面包括国际组织代表、外企高管CEO/GM、早期年代华人领袖,当然也不乏哈佛这类名校的校友们。这里面很多人都成为了我的mentor,他们和我保持多年的联系,在我职业初期就给我无数的insights,各种人生和职业的指导。朋友总是惊讶我认识这么多平时难以接触的人,也是这些人对我的认可让我看到我的potential,而不只是past achievement。他们中的一些人都支持我申请最好的学校,说给我写推荐信,这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第四,我的工作经历特别。我减薪一半跳到NGO,获得了宝贵的与中美政府一起工作的一手经验,于是有了private和public sector的双重经历。尤其是从头到尾经历了中美贸易战、中国政府机构改革、所在机构从夹缝求生到促成两国某领域最高级别领导人都非常认可的合作先例,我相信这样的经历是少有的。曾经遇到的肯尼迪校友都告诉我,你的背景就是肯尼迪要找的人。
第五,我的passion持久不变。我多年在国内偏远地区、菲律宾、泰国、尼泊尔等地的经历,帮助我找到了我的calling。我特别有心帮助的是这样一个群体: poor, disabled, low social status。再精准一点是在贫困国家/地区里比我年纪小的14-25岁的青少年们。我想帮助他们的方式是economic empowerment。我自己没有钱,怎么办?我就想使用我的天赋作为一个桥梁,连接需要帮助的人和能够帮助他们的人。我就是想要改变世界,打从心底地希望make a difference,这不是为了申请学校而说的。越是像哈佛这样的学校越持有这样的信念,也提供最好的资源让你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2015年中东难民大爆发的时候我在家里看着新闻大哭,为难民祈祷,也恨自己为什么只能坐在这里难过却什么也做不了。每次看到肯尼迪网站上的video clip,看到这样的slogan ”ask what you can do”,我就浑身起鸡皮疙瘩。我觉得那就是对的地方,那是我要去的地方。
Q3. 虽然有信念很丰满,现实也很骨感。你在申请中实际遇到了什么障碍?是怎么解决的?
申请过程中我最大的障碍就是GMAT。我从小是个极度外向的课外活动家,学业随便应付还老逃课。让我坐下来学习很长一段时间很痛苦,更别说离开学校多年、还得兼并工作和其他众多personal commitment。
怎么解决呢?我就自学、报班、我每天早上5点半起来头脑清醒的学几个小时、周末泡图书馆。最痛苦的是一旦有个出差或者组织国际义工trip(没错,哪怕是GMAT考不出来都不会停下我追逐passion的脚步),回来后复习就被打回原形从0开始。这样循环了好几遍,最终还是没有考到高分。
所以,我就放下了对GMAT的执念:是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我只需要一个平台,不一定要是名校,也能做我想做的事情。在我对自己整个package都充满信心时,我也从心理接受,如果因为GMAT低这个原因让我没有名校也OK,也就没有心理压力了。
HKS官网说明
申请中第二个障碍就是工作。最痛苦的时候是2018年初中美贸易战开打、所在机构处处碰壁财务堪忧、唯一的同事quit、8-10月工作最忙季(也是申请炽热阶段),我突然成了唯一一个员工、也是唯一与中方对接的人(我老板是美籍)。这个时候我没有办法quit,留下我老板一个人真的就太不仁不义了。但是如果错过当年的申请季,意味着两年后才能入学,我心里无比痛苦、与性格强势的老板关系也一度紧张。
怎么解决呢?我改变了工作的态度和做法。我想了下,我工作上必须还是要独挡一面,作为所有counterpart中年纪最小、title最低的我顶着极大的压力斡旋在中美两方之间、支撑着两个人甚至更多人的工作量无穷尽的加班,这就使得我要让我和我老板的关系达到平衡,才能让整个人的状态都好起来。所以,我鼓起勇气捅破玻璃纸,拖了半年后终于硬着头皮主动跟老板沟通化解紧张的关系,我们深聊了一次,互相理解了对方,得到了她对我出国留学义无反顾的支持。
Q4. 放下这两个障碍以后,你主要把申请精力放在了哪里?
当我接受了我就没有完美的GMAT成绩、在工作上和老板关系上也取得重大突破后,我的精力和时间也就focus多了。
到了申请阶段,其实大部分材料已定形,你不太可能再去提升某个背景,再做多么特别的事,要打好手中已有的牌才是重点。申请package组成部分太多了,除了分数还有太多地方在体现who I am,我就把我的精力都放在了四件事情上:
1.挖掘自己的经历及背后的context
2.做大量的关于学校以及行业的research
3.打磨Career Goal
4.找出我最独特的三把斧(优势)
提交完所有申请后,我很自信只要学校不纠结我的分数,我都能进。结果也真的如此,现在的感受就是学校阅人无数,真的能通过你全套package看出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也是因为who you are,学校选择了你。
Q5. 你提到一个人是完成申请是很难的,需要去使用周围的帮助,具体指什么?
第一,我发现一个人看自己是不够客观的。我会看不到思考挖掘不到位的地方;essay里也会因为自己脑补导致读者根本看不懂;自己也有很多主观感受无法传递的地方。我作为一个很emotional和主观的人,随时收到外界的反馈才能把我拉出自己的世界。这都非常需要经验的人的指导,也需要思维和背景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人的反馈。
第二,一个人的见识有限。我加入了BeBeyond以后,发现来到这里的小伙伴们都是很厉害的,时常聊天都能打开一个新的领域、思维碰撞出火花。大家被训练出来的科学层层追问也逼得我不断的思考。这些都给我增加了很多的见识和想法,让我的package越写越好。而且,反复打磨清楚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劣势,这在申请之后长期受用。
第三,团队的力量是远大于一个人的力量。当把自己放到一个团体中环境中去观察,才能更多发现自己的问题。有一个团队,能让整个申请过程充满乐趣、吐槽解压、不再一个人奋斗,我最后写文书每天都来BeBeyond办公室从早写到晚,和几个同学在一起,就觉得很能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