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MIT金融根本不是我的梦想…”

“MIT金融根本不是我的梦想…”

Jenny 原创

Jenny 在这个申请季弄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而这是99%的同学都会遇到的:

申请顶尖项目的同学个个都很厉害。我本科不是这个专业,成绩也不是年级前三,什么是学校录取我的理由呢?

Jenny

上海交通大学会计学本科

BeBeyond 2018七月班学员

GPA: 3.79/4.0 TOEFL: 113

GMAT: 750 哥大暑期项目

投行买方并购

渣打银行国际管培

四大审计、SMG

【录取】

MIT Sloan MFin麻省理工学院金融硕士

Duke Fuqua MMS 杜克管理硕士

HKU MFin 香港大学金融硕士

【Tag】

吃饭狂魔(饭量很大的那种)

业余宠物博主(没什么粉丝的那种)

01

在2019年3月11日晚上刷牙的时候,我接到了MIT MFin 招生官打来的early decision call,激动到把牙膏咽下去嚎啕大哭。

家人朋友们都来祝福我说“恭喜你实现了梦想”。

但其实我知道,

MIT根本就不是我的“梦想”。

它是我想也不敢想的一个梦呀。

△ 接到电话以后第一件事跑去我爸妈房间哭,第二件事是打开手机和我的沙雕室友们分享快乐555

02

一年真的可以做很多改变。我简历的一半内容都是在过去一年完成的。

比如,去哥大、安永、渣打,还有没写进去的德意志银行 academy program,让我和职场人士交往的能力有了极大的进步, literally 极大!

比如以前看到老板远远走过来就会扭头就走怕被迫交流,但现在甚至能主动约 catch up,还能让大老板记得有这样一个 intern。

(记得在哥大的时候,有一位韩国教授就说,亚洲人普遍是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 在美国社会里反而不顺利。哪一天当你自己觉得自己太过 aggressive 的时候,就是美国人眼里的 normal 了…)

而这些改变,是我为了更好实现职业目标而有意识培养、训练自己的。

03

去美国读书是我大概在初中就做了的决定,但是到底读什么专业、毕业了怎么发展、想要做哪样的工作,却是在去年10月以前都尚不明了的。(以前我也没有意识到,认真弄清楚职业规划对申请来说是那么的至关重要。)

去年刚开始准备申请的时候,我打算把Top20商学院的所有项目都申个遍——揣着3.8的GPA+还算挺满满当当的漂亮的简历,我觉得凭硬背景应该能进一个Top学校的master了。而且反正网申都大同小异,essay也只要把学校和项目的名字Ctrl F Replace就行了,三五十个选择里面随便拿几十个offer,岂不是so easy!

于是在BBY第一次workshop上,我定的target就是“US Top Business Schools, Major of Finance OR Accounting OR Marketing OR Management”。

在分享“Why am I qualified for my dream program”的时候,我和Stella以及大牛三个人一组,我是这么对他们说的:

  • 我有solid background,成绩不错,专业对口;

  • 我有comprehensive extracurricular experience, 是学生干部,又做过不少实习;

  • 我有initial passion for this industry,我对自己很有要求,而且很喜欢未来要做的事。

你看,是不是每个人初稿的essay(甚至终稿)都长这样?

Stella直截了当地问我:

“我能看出你很优秀。但是来申请这些top program的同学也都很优秀。我凭什么要录取你而不录取ta呢?”

我哑口无言,因为我也不知道。

△ 怎么和学校表白,这是一个问题……对不对Hama?

04

我最终只申请了6个项目。

No.1 – MIT MFin麻省理工学院的金融

No.2 – CBS MSAFA哥大商学院会计

No.3 – Cornell MPS Accounting康奈尔大学会计

No.4 – Duke MMS杜克富卡商学院管理学

No.5 – NYU Accounting纽约大学会计

No.6 – HKU MFin香港大学的金融

而录取结果也很有意思。我本科是交大安泰会计系的,但被专业对口的所有(也就只有3个)Accounting的项目拒绝,但被申请的(虽然只有2个ORZ)FINANCE和管理学的项目录取了。

乍一看这个结果可能让人(至少一年前的我)惊奇。但现在我觉得很好理解了。

首先,虽然听起来emmmm,但是在Accounting方面我是真的没啥要学的了...我已经考完了ACCA,一个Master Degree说到底就是镀个金,让我找工作可以价格开得更高一点、人脉更广一点,没有实质上的“知识进步”;

其次,Cornell和NYU的毕业生career report里大部分都是去四大做审计的,但我的career goal还是以IBD和M&A为主,而且我已经拿到但拒绝了一个四大审计一个外资商行的return offer,完全不符合它俩对学生的教育理念;

最后,一个现实原因是,Cornell和NYU从来不招陆本的同学,背后比较详细的原因在这里不赘述,但是结局就是悲痛地去不了康村和纽约了(暴风流泪)。

其实说那么多是为了说明一个我在申请季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学校和项目是为了帮助你更好的实现个人职业理想(Career Goal)而存在的。

而如果你自己都没有弄清楚Career Path,没有办法说服自己项目能够带来的帮助,就算背景再好,AO(招生官)们怎么可能觉得你需要来这里深造呢?

05

我的career path其实是用排除法做的。

很少有人在20岁都不到的时候能说出“我未来30年都要做xx职业”的话来吧?所以我去各种不同领域的实习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

我的前三份实习从媒体、审计、做到商业银行,结果都是“做一行恨一行”的,在onboard一个月都不到的时候就快速厌倦了。

我不喜欢那种一眼望到头的工作,太无聊了,太没有挑战性了,我甚至能预感到真正工作了以后每天早上起床会有多抗拒上班,这是我绝对不能接受的。一个人每天都会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和工作打交道,如果做的是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事情,是多么浪费生命啊。我下定决心绝不做这些。

然后我就想,要不试试投行/PE/VC吧?好像又有趣又有挑战性的样子?

但当时我已经大四了,一边准备最后一门的ACCA考试,一边打算二刷GMAT上750(之前考了一次只有700),一边肝毕设的开题报告,一边参与好几门专业课的team project。更何况申请研究生的工作也马上要开始了。9月才开始再找一份实习应该已经来不及了。

我陷入了一种两难:是不再尝试投行的实习了,假装很喜欢审计/商行,告诉AO“这个项目能更好地帮助我未来在四大/商行的工作”?还是依然试试投行的实习,告诉AO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Linda老师对我说:“你再找找看,你可以的。”

(每次遇到这种犹豫一下就容易跑偏的紧要关头,Linda老师在旁边恰到好处的专业把关+温柔而坚定的建议真的是太给力了!)

于是我,一边手头事情忙到飞起,一边继续头秃地找实习。

嘿,最终还真找到了一个精品投行。

现在我已经在这家投行实习了半年多了,但每天都依然能学到新东西,每天都在comfort zone的边缘试探,每天都期待第二天能开始新的一天的工作。

我很喜欢Punisher里的一句台词:You know when you know。当我实习做到第二个月还依然葆有初心般的喜欢,我就知道自己找到career goal了。

06

找到career path以后再看target program就简单太多了。

BBY 申请辅导workshop的第二节课就是教大家怎么做Field Research (FR)。当时的我给自己定的申请目标还是“Top20商学院的所有项目”(笑),所以花了一周去一个个仔细看所谓的“所有项目”,研究它们各自的培养方案、课程计划、毕业去向、Network资源。

我做了一个巨大的Excel,详细罗列了每个项目所有的公开信息,包括申请deadline、发榜时间、录取率、student profile(又包括三维平均分、career path、实习经历、etc.)、毕业后的雇主情况等等。

初稿的表格里有大概列了30个项目,做完这一轮FR以后只剩下了10个。我删掉了所有Marketing的项目,因为觉得自己完全没有兴趣;删掉了大部分Management的项目,因为觉得学的东西很水,混文凭没意思;删掉了所有非常Quant的Finance项目,因为既不喜欢又怕学到头秃;

后来找到career goal以后,我又删了4个传统Accounting的项目,形成了剩下6个的局面。

当时的我一度害怕失学,大概问了Linda有100遍“6个真的够了吗?”

Linda反问我“别的项目你喜欢吗?如果给了你offer你会去吗?”

我想了想,就没有再加新的学校了。

△ 去年暑假初级版本选校清单

07

前两天填了MIT的enrollment form,交了deposit,传了verification application,才真的有了Sloan incoming student的实感,和“申请季真的真的结束了”的真实感。

关于申请中学到了什么,主要有4点。

收获一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一直在强调的:

master只是职业发展道路上很小的一部分,念书一定是为了career path服务的

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才能让别人理解自己的需求和目标。而不是想着“凭硬背景进一个Top学校的master,然后边读边再慢慢想未来吧~”

收获二

另外一点是我发现,自己经过了一整个申请季的“(被迫的)磨炼”,信息搜集能力,以及分析和判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这要感谢BBY申请Workshop中核心训练之一“基于事实而非观点的讨论”

很多时候大家都会有先入为主的想法,但很多都是opinion而非fact,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于现实的判断,而做出许多错误的决定。

举个例子🌰。

比如,怎么理解一个项目的选人标准。

知道我去MIT以后,有好几个朋友跟我说,“你怎么开始做Quant啦?你不是想去IBD的嘛?”

我就很疑惑,“我怎么‘被’做Quant了呀?”

他们就说,“MIT不是很Quant的嘛?我看都是什么数学系的大佬去的。”

在这一段对话里,“数学系的大佬去MIT”是fact,他们确认认识这样的前辈;但是“MIT很Quant”就是纯粹的opinion了,不是基于具体事实的讨论。

其实,在我开始做FR以前,我也对MIT的MFin有这样先入为主的印象,毕竟MIT的理工水平让人不得不猜测它的金融硕士也一定是以金工金数为主的。

但是只要仔仔细细看了Sloan官网上的项目介绍、查了国内外论坛上前辈们的就读体验、听了Admin office举办的在线info session,就能很快地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MIT的MFin分了3个不同的concentration,

  • corporate finance

  • capital market

  • financial engineering

而MIT明确地在官网上写了自己“并不想要只会programming的学生”

而就因为大家的“我觉得MIT是Quant的”,一方面,很多商学院的同学根本没有好好地申请,而是觉得“女神校那么难自己肯定是炮灰所以就随便申申吧”,另一方面,有很多本科学数学/计算机的同学把MIT当作纯粹的金工金数项目来申请,大谈特谈programming。甚至在我面试那天,遇到了一个魔都东北某高校数学系的同学,他竟然不知道MFin有不同的concentration,可谓没有认真做FR功课。

收获三

还有一点是我在写文书和最后拿到各个学校结果的时候才明白的:学校能一眼看出你是不是用心写了文书,是不是真的非常向往自己的项目。

再举个例子🌰。

写Cornell和NYU文书的时候,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我为啥要读这个项目的原因:我真的学不到啥了啊!(咆哮)

但是为了拍学校的马屁,我还是说“你们的资源很好、师资很强、某某课很有趣”,甚至(为了凑字数)说“你们的location很好,方便我以后如果留美在纽约找工作”。

现在想想如果我是AO,看到这种一看就没有内涵的文书肯定嗤之以鼻,“就凭你也想来?886~”

但是反过来,写Duke和MIT的时候,我是真真切切地非常喜欢这两个项目,发自内心地觉得它们能让我变得更好,所以文书写的也非常顺畅(虽然也是在Linda老师的胁迫🔪下改了有十几个版本吧…),面试的时候也都能像聊天一样侃侃而谈,最终拿到了不错的结果。

当然了,哥大作为我的女神校之一,我也超级认真写了文书,还写了一封感人肺腑让它觉得我离开它肯定不行的optional essay(情书),配上了自己在哥大图书馆开怀大笑的照片(可以提交optional photo),最后还是没成为全球那20个人分之一,和她悲伤地说了再见(但其实说是悲伤不如说是生气,我过两天要发邮件argue一下,“质问”他们为什么看不上我😠)。

收获四

既然说到发邮件,另一个申请季学到的东西是,发追加邮件给AO真的有用!

再再举个栗子🌰。

HKU我十一前就提交了,官网上说会在4-8周出结果。但等快到了11月底还是渺无音讯。后来我按照Linda老师的建议给招生官发邮件。

第二天,HKU就给了我回信,说已经把我更新的资料放进我的package了,并且谢谢我的update。

第三天,我收到了HKU的offer。

诚然,我不能把收到offer完全归功于发了update email,但是追加邮件确实能让AO看到申请人的真诚和用心,对申请结果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当时的情况和怎么沟通的我另外写了一小篇,如果你想知道,后台回复【追AO】和你说hhh)

08


MIT是大年初一发的面试通知,于是我过了一个记忆犹新的新年。有天晚上我复习到很晚,睡前发了一条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来纪念那几天的生活:

“既快乐又焦虑”,是我整个申请季的写照了。

交Duke申请的时候,恰逢我一个远方表哥结婚,我在去杭州的车上和推荐人小姐姐打电话沟通推荐信的内容和timeline,在开席前的下午和辅导老师Teddy连线,在DDL的前一天生死时速点了submit,然后快快乐乐地去参加婚宴以及和家里人吃宵夜了。

写MIT optional essay的时候,学校里还有3个大作业要交,恰逢我爸妈去日本浪了,我一个人管自己管小狗,一整个礼拜每天下午带他去滨江小狗公园玩2个小时,我就坐在草坡上放空自己(怀疑人生)。

交MIT申请费的时候(MIT可以先交钱再提交),因为网速不好+电脑卡住,付款成功的页面怎么也跳不出来,所有的焦虑一下子爆发。

暴风哭泣,是Hama用身体蹭我的手、把头搁在我腿上、用融化一切的眼神让我心安。

爸妈立刻打电话给我、宽慰我“就算没交成也没事,顶多交两笔申请费咯,说不定MIT就喜欢网速不好的申请人呢”、让我平静下来恢复理性思考。

Linda老师和我语音通话、把我的文书给上海和北京办公室的许许多多培训师们一起看一起改、又一遍遍push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一层层剖析到自己最为真实的想法。

交MIT申请的时候,我正和室友在重庆毕业旅行。在去重庆的早班飞机上,我打开电脑噼里啪啦改文书,一下飞机就发给Linda老师看;在宾馆和室友打牌的时候,我循循善诱(逼迫)她们一个个轮流帮我改文书,把字数控制到500字以下;在室友们睡懒觉的早晨,我摸黑起床化妆看面经录video essay,交完以后把室友们morning call叫醒了一起出门吃火锅。紧张是真紧张,巴适也是真巴适。

快乐是支持自己度过焦虑的光啊。

09

最后说说我是怎么选择了BBY的。

我大一就来BBY了,这么算下来已经跟Linda老师认识了快4年。

因为早就决定了研究生出国,所以我一进大学就开始关注这方面的事情。闵行校区一直不乏留学中介的小广告,机构们铺天盖地的分享会和交流会也是接二连三,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

当时我找遍了所有在交大校园里出现过的机构,有些电话联系完,我就立刻在名单上删掉了他们的名字;有些去了办公室和老师聊了聊,看到老师们大力招揽客人的样子和全方位保姆式的服务我也就“溜了溜了”。

就在我觉得“不如就DIY算了”的时候,我当时所在的励志讲坛接到了BBY的合作邀请,我才第一次知道有这样一个咨询中心的存在。和老师聊了10分钟不到我就爽快地掏出了信用卡。当时老师的一句话非常触动我,

“BBY不是帮学生写文书、做简历、填网申,我们也不会说什么‘保证能有书读不然就退款’的承诺。我们只会教你如何思考、如何剖析自己、如何拥有批判思维地去看待问题,支持和陪伴你,亲自做出最好申请结果。”

这正是我想要的。我不想被当成智障一样享有保姆般的呵护,被告诉“应该做什么”;我想以成年人的身份和培训师进行思维的碰撞,亲眼看到自己的成长过程,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

10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我这样对来跟我取经的学弟学妹们说。

在心里,我也对他们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有的努力都会有回报的。”

完。

留学申请,怎样才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点击阅读原文咨询你的申请问题

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MIT】查看更多同学的MIT金融分享

回复【金融QA】查看LBS金融学姐的实习、工作分享

回复【杜克招生官】查看BBY对话杜克富卡商学院招生官全记录

Jenny参加的DIY申请全程辅导

可以怎样帮你找到最合适项目&竞争优势?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咨询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