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Tanya
中央财经大学 国际货币与国际金融专业
申请方向:商业分析/量化管理/量化金融/金融
均分87.44 TOEFL 106 GMAT 750
offer:港科经济,港大经济,港中文金融;JHU,罗彻斯特,马里兰(有assistantship和部分学费减免):金融;LBS:Financial Analysis
#希望改革未来中国金融市场
#Go for the best
Step 1 我的“光辉岁月”
我电脑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文件夹叫光辉岁月,用来存放加入 BeBeyond 之后申请出国整个一年所有的文件。一开始只是抱着玩笑的态度,因为 BeBeyond 让我想起黄家驹的 beyond 乐队,以及他们的一首歌。
在BeBeyond流传的经典一问:
你跟黄家驹什么关系?
刚刚听闻这个周六 BBY又要新开一届三月班了,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也是三月班的一员。回首过去这一年,确实是一段光辉岁月了。
我在这里不想硬广,但是我必须强调一件回想起来何其幸运的事:其一源于 BBY 给予申请者最大的自由,随便你申几个国家几个专业。我一开始从没想过申请英国那边的学校,如果我当时是签了别的机构,肯定就选只申美国,那我就一定会错过 LBS。其二源于 BBY 不会为了它的申请结果好看,就和你讲你所能申到综排最好的大学是什么;它只和我说,你所能申到对你最好的大学是什么。我因此敢于去申金融专业,一个竞争公认最激烈的专业。要知道我去拜访的几乎所有其他机构,都说申请 MPA 或者 MPACC 会让我读到全球综排最前的那些学校。而更令我后怕的是我当时并不觉得为了一个很高综排的学校去申一个不是自己喜欢甚至都不是自己了解的专业有什么不妥。当时的我就是一个只在乎综排、为了避免考研失败而选择出国的无数个典型的你和我而已。
Step 2 上辅导课:FR 和 SE 是一辈子的功课
Self-Exploration 的时候,我记得和我的组员们一起辗转于五道口的 pub 和奶茶店,聊到夜幕降临,聊到语无伦次,聊到怀疑人生。这个过程其实是痛苦的,我一个按部就班从小乖乖牌的超级普及型女生,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自己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是为了什么,又将走向哪里。这一切在过去的自己看来都是“很顺”,理所当然不假思索。当然一周 SE 的课只能让我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混乱,但是我好歹意识到:我原来这么不了解我自己。
SE 是一个一辈子的功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目标。在 BBY 这一年我的申请目标经历了从Applied Statistics 到 Business Analytics 最后才到 Finance,target location 也从“美国→回北京工作”,到“伦敦→回香港工作”,就连金融的细分领域我也从 IPO 到 PE 到 investment,甚至现在我发现investment 也许并不是最终目标,我开始着手了解 M&A。我不怕我的目标改变,我才二十出头,我只怕我未对目标认真思考过就决定。
我现在还记得第一节课上还说自己最想要读的项目是 Applied Statistics。当时还抱着一种自以为是功利实则连功利都算不上、只能称作幼稚的想法,那就是越量化越容易找到工作。
是直到 SE 之后我才知道我对量化的执着其实只是来自于年幼的自己始终想要够到母亲的要求而数学却屡屡考砸,我才知道其实自己除了那么多的“外部评价体系”,还可以建立自己的“内部评价体系”:什么使我真正快乐,什么使我价值真正体现。这里说一个衍生影响:我开始在自己的人生里努力建立内部评价体系。说白了,我对于一些 rankings 一些常人的普遍看法有了在心里默默说一句“去你妈的”然后自己该干啥干啥的勇气。这种“去你妈的”精神我将继续发扬下去。过去的自己活得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对所有别人觉得好的东西都亦步亦趋,给自己徒增不快活。我的人生需要一句“去你妈的”。
好,扯远了。再说 Field Research。前面说那么多 SE 的过程,如果没有结合 FR 做支撑,只能是泛泛而谈,甚至越想越混乱。
一开始在 BBY总是随便大喇喇说一句自己以后想干嘛,随后接踵而至的是一大堆挖到无限深的追问:你为什么想做这个,我凭什么相信你的 motivation,你想干这个干到什么一个程度,你是否为了这个目标做过任何尝试,现在要干这个面临的挑战是什么,你为什么要以后干而不是现在就开始干……
在 bby 被峰哥或者小伙伴狠狠质疑、追问过无数遍脸面尽失之后,我领悟到一个也将长久用于我之后人生的道理:You know your stuff. 以至于后来我开口说任何一句话,都力求做好一切与此相关的 field research,事先想好一切对方可能质疑和追问的问题。道理很简单,你是干哪行的,就该懂哪行。You know your stuff。
这一习惯可以说极大地提高了我的面试水平。所有面试问到的问题都是我曾经思考过的、认真查阅过资料、阅读过文献、拷问过自己内心的。不过最重要的是,这是你的人生和职业生涯,你必须足够了解,才能做出对自己最负责任的选择。
Step 3 写文书:我在深夜十一点的 bby 楼下嚎啕大哭
我的文书从 9 月中旬考出 GT 之后开始着手写,LSE 的文书我改了 16 版才定稿。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国庆之后的一次夜晚讨论,那时候是我写到第 8 版的阶段。我国庆 8 天假期哪儿也不去,天天窝在宿舍写 PS,感觉自己写得那叫一个行云流水。结果那天去 WTM,听到最多的一个评价就是“浮夸”。现在想起来好想笑,bby 的同学们真是可爱又可恨呀。在商业互吹的时代,我以后还去哪里找到能这么直接评判我的人呀。
但是当时是很崩溃的。那天我刚下班就赶去 bby,从金融街地铁站限流排了巨长的队,晚饭没吃,拿自己写了一个国庆长假的自以为很好的 PS,却一直被“批判”到晚上十一点。我现在才敢说,那天晚上下完 bby 的楼梯出到马路对面,我蹲在街上哭得喘不过气。因为我真的觉得这条路这么黑,看不到头了,我的 PS 还有没有 final 的一天了。
不过神奇的是,第 8 版之后我变得刀枪不入,同时也变得非常犀利(哈哈哈),一旦看到小伙伴的 PS 有什么不妥都用我最“狠毒”的语言批出来。我觉得在 PS 的进阶路上我“黑化”了,第 8 版之前的小白兔已死哈哈哈。事后证明,这样才是让自己和同伴进步的最快方式。Final 了 LSE 的 PS 之后,我基本越来越得要领。我后来一共申了 10 所,有 8 所的文书都是写完给峰哥看一下就能直接通过的。而我能申上 LBS,PS 绝对起来非常非常大的作用。我的背景在 LBS offer holders 里实在是普通到不行,我甚至觉得硬件背景我是垫底的:一大堆清北一大堆“三高”(高 GPA 高 T 高 G)一大堆海外交流甚至海外本科。我之所以能顺利进入,PS 和面试绝对是给我加了很多很多分的。
BeBeyond Gruaduate Workshop上常见的说(辩)笑(论)
Step 4 面试:一个未来想要改革中国金融市场的人不该紧张
而 PS 和面试其实并不是技术性的东西,它们是真正要反映你的思考力、执行力的。我在这里特别想要告诉学弟学妹,也想让未来的自己一直记住:面试没有技巧,只有你对自己、对行业的思考和反刍。面试不是那 60 分钟,而是自己入行以来所做的一切选择、所经历的一切挑战,以及最重要的:在那一切经历中的思考和洞察。如果想要在未来的面试中(过了留学还有求职,过了求职还有以后的跳槽,甚至是在社交场合和某个大佬或者上司的简短交谈等等)stand out,一定要时刻督促自己在每时每刻的工作、生活中,多多观察,多多思考。这样日夜累积,你的 insight 就是深的,就是别人无法相比的,一开口你就已经拿下——因为你每一刻都早已在准备这一场“面试”。
在一开始要面试时,我也很紧张。是峰哥对我说“一个未来想要改革中国金融市场的人,怎么会连小小的面试都紧张呢”,于是我每次面试都这样给自己打气和心理暗示,所以我面试中也都能侃侃而谈、不卑不亢吧。
这个方法我也推荐大家试试:想一想自己最大的梦想是什么,在自己紧张的时候就对自己说“我可是未来要干 XXXX 事业的人,这种事我怎么会紧张”。
峰哥班上的小伙伴:聚餐才是正经事,
做申请都是顺便的。
Step 5 拿 Offer:LBS,缘来是你
LBS 能申上真是缘分。我当时的选校名单并没有 LBS,因为知道这个学校历来以难申出名。我是看选校名单一共 9 个,想着“哎呀再加一个凑够 10 个舒服一点吧”才加的。现在明白了其实学校并没有绝对的难不难申。对别人来说难,可能正是你的长处能够发光发热的时候;对别人来说简单,可能偏偏你的短处就是人人都做轻松做到很好。像我数学不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