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博士申请的五个关键词 | 写在康奈尔PhD申请后(上) |录取故事

博士申请的五个关键词 | 写在康奈尔PhD申请后(上)

SZ

上海交大 致远 物理

GPA 3.91/4.0, GRE324+3,T 106

GRE Sub (Physics) 满分

Cornell University

PhD in Applied Physics (Fellowship)

UIUC

PhD in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llowship)

- BeBeyond真实选择系列 -

这篇文章分享了大二就加入BBY定下全局规划,在BBY的陪伴下度过耶鲁、巴黎高师等多段科研,拿到Cornell和UIUC PhD Offer的SZ,在走完申请之后的诸多感悟。

在SZ看来,物理、化学、生物、数学、计算机等理工科,甚至文商科的PhD申请,本质上都有着相似的内核。本文中,SZ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总结出了PhD五大申请关键词,希望能指引你的申请之路。

“核心” | 关键词1:尝试科研

包括我在内的许多理科同学在进大学时就以申请PhD为四年后的阶段目标。然则自己是需要读PhD这个问题需要至少一段中长期的深度科研经历才能切实回答。

我的回答过程是磕磕绊绊,充满了涂改的。

第一段科研是做了光子晶体的模拟。彼时,不擅阅读文献,不喜问询学长学姐,加之内心深处不喜欢“模拟”这种“什么结果都可能”的事物让我备受挫折且一度怀疑科研并不能是我的目标。

彼时,学院恰好有一个法国巴黎高师的交换项目,我就抱着实在不行去欧洲旅游一圈也不错的心态申请了。也许每个最终决定申请PhD的人起因不同,但我是因为确确实实体会到了心无旁骛地解决一个问题的乐趣

科研无非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可以采用的方法从借鉴他人到自己验证,从理论到实验,整体虽然缓慢,但过程中偶尔解决或改进的小问题也能让人颇感欣喜。

总之,进大学后有机会就大可开始自己的科研历程,先寻找感兴趣的领域,再下定决心抽出一个学期进行深度感受。如果最终觉得你所学的专业的科研不能激起你的兴趣,那不妨早做转变,转换专业或是申请Master

结果上来说,PhD们转专业或是读Master的朋友往往比他们快乐得多,尤其是PhD压力最大的时刻。但无论选择几何,早做打算,尽可能早开始进组科研总是没有坏处的,至少可以减少试错的成本。

在法国科研期间的仪器,密密麻麻摆一桌

“软件” | 关键词2:自我认知

提交一份很亮眼的申请材料当然可以确保收到一些相当不错的Offer,但不对自己有着透彻的了解则很难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项目或学校

我们即使有着对自己不断分析的习惯,也很难跳脱出“局内人”的视野。而这一点,确实是BBY启发我意识到的。

我曾经的思维模式,夸张些说是在就业和升学方面没有考虑过物理之外的事情。但在一次次的Workshop中我听到了背景不同的人对我的过往的评价。从中,我最直接的收获是在评价自己时开始考虑物理之外的各种能力和性格在我申请和未来生涯中的重要性

比如,我喜欢和各种人交流,因此对知识的交流和同人的互动在我的科研和申请中占了较高的权重。也因此,在进行文书撰写时,我所经历的学生工作以及其作为一个实验室成员时可能发挥的作用占据了不少篇幅。

一言以蔽之,梳理自我就是试着借助他人,或以他人视角,来重新考量自己在他人眼里的样子。这不仅仅是为了写材料时有更多点可以列举,而更是以此为基础重构自己之后的道路

“软件” | 关键词3:思考未来

为什么要读博/硕?

是生涯规划的需要还是恰好相反,由于没有任何规划而不得不随波逐流?

在读了十几年书后我们的知识足以应付绝大多数岗位,我们所缺乏的经验和资历则是博/硕所不能给予的。找到自己读博的原因,是PhD申请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记得我参与的BBY的第一次Workshop上,所有同学都怀揣着明确的目标乃至抱负,但随着不断地asking why,我们逐渐厘清了这些目标中执念或是想当然的成分有多少

以我为例,我问的最深刻的就是为什么我一定要申请纯物理?热爱应用,爱好广泛(科学上),想实现科幻世界,这些都表明了我的学术喜好多少带有工科的影子。既然如此,我的申请也变为了寻找哪些院系提供以物理为核心的交叉应用项目

“硬件” | 关键词4:三维

在确立了申请的最终目标后,三维就要准备起来了。

其中托福大可算好两年有效期,早早考掉,毕竟托福成绩用处很广,我去法国美国时用的都是托福成绩,且托福本身的口语听力乃至写作都对提高个人语言能力有所帮助。

关于GPA,对于物理来说GPA虽不是全部,但一般而言即使是实验文章的分析部分也多少会各种算符概念往上招呼,所以一个过得去的分数也是实实在在对科研很重要的。

至于GRE,我就是拖拖拉拉没有下定决心一次性突击解决掉它的典型错误案例。GRE和英语实际能力并不完全划等号,其逻辑对Native Speaker也并不很友好,对非英语母语者只有舍下大量时间大量背单词一条出路。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因为考察内容和科研实在没有什么关系,大部分学校也不会要求极高分…

总体而言,三维是目前申请政策下必不可少也依旧算是重要的三个东西。为了不到申请季还在准备或是焦虑,早早考掉/上掉(课)它们吧。(P.S.一个学数学的哥们在进大学前就GRE330+毕业了)

我很喜欢的一本书,备考累了就看点闲书吧

“核心” | 关键词5:选校

兜兜转转到了大四,之前的各类准备也到了最终整合的阶段。在申请季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总说“倘若这个学校要我就直接去了”,但其实大家都口嫌体直地仔细分析了各个研究生院和领域,毕竟谁也不想在五年起步的艰难求学后栽进自己多年前精心烹制的大坑之中

领域有冷门热门之分,但无绝对好坏之分。石油在08年金融危机前是最火的专业,其就业后竞争压力较低的特性使得金融学等专业都没有其火爆,但近些年油价的一次次起起伏伏也使得石油专业开始面临就业压力。

而与之相对,不到20年前计算机专业在中国还是很默默无闻的,但彼时的佼佼者如今大多变为了业界顶梁柱,计算机专业也一举成为了最热门的专业之一。

因此,选择研究所院领域时,我们需要对该领域的长远未来做一预估。换言之,我们投资的是期货,甚至期货的期货,而不是直接交易股票。

惭愧地说,我在领域预估方面其实没有做多少工作。从集成电路走到iPhone我们用了整整五十年,物理的各个子领域画的大饼可能需要数代人的努力才能烹饪出来,虽然有学术热点但总体上各子领域都是在缓缓发展。所以我的领域评估充其量只是确保我不去某些我个人认为暂时走到头的子领域,剩下的听凭个人喜好和对实验组氛围/前景的分析

英国游学时顺手拍的牛津叹息桥

对PhD申请者而言,学校,专业和实验组(课题组)这三者都兼具分量,也都是选校时需要纳入考量的参量。实验组和教授的重要性自不必言,能遇上一个合拍且有进取心的优秀教授自是一桩美事。不过学校所能提供的科研,交流,实验资源以及相关专业是否形成一些领域的学术中心在我看来同样极其重要。

选校时,遇上了感兴趣的院系不妨给小秘/教授发些邮件进行咨询。嗯,也就是套磁。和暑研一样,很难期待一两封邮件就能得到教授感兴趣的回复。但情真意切总是比批量复制的群发邮件更能吸引教授注意

就我的经历来说,和教授的聊天总能至少得到些关于这个学校特有的招生倾向或是信息,身边也有套磁深的同学最终的导师就是暑研时套磁的那位。不过普通套磁终究只是表明了自己对对方院系较为积极,给对方留下些许印象。在申请材料不过关的情况下想单靠普通套磁拿到录取也是很难的。

对于勇敢的PhD申请者(以及Master)们,当你们走完以上五步后,恭喜,只差最后的临门一脚了。

最后临门一脚是什么呢?

如果你读完SZ学长今天的分享,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或是你想要知道对于申请来说,除了申请的时间节点和关键词外,还有什么是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就请继续来读SZ学长的《寻找自己的最优解 | 写在康奈尔PhD申请后(下)》吧!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