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Beyond真实选择系列 -
SZ,上海交大 致远 物理
Cornell University PhD (Fellowship)
UIUC PhD (Fellowship)
上篇文章浅谈了我对申请的一些见解。简而言之,申请学校的核心之一就是把自己和学校、专业及项目进行反复匹配。
这里,我想再给出我瞥科研一角后,对整个科研和PhD体系的己见。想谈的其实都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当我们谈论科研时,我们谈论的是人。
申请、科研、PhD,
这些词的本质都是人
诚然,我们读论文、我们做实验、我们算理论,但这不意味着这些都要踽踽独行。
我曾对“科研,是一个人行走在漫漫长夜,追寻星光”这句话深信不疑;曾在一个个深夜,自己试着啃综述文献背后的参考文献和书籍;也曾对着复杂的光路无从下手而倍感挫折,但在经历了法国巴黎高师和耶鲁大学两段科研实习后,我逐渐意识到——和“人”互动才是科研的本质。
论文都是由人撰写的,在对其中观点有不甚理解的地方,和作者或是对相关论文有着深刻理解的人讨论,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一度对一篇利用傅里叶变换实现核磁共振信号修复的论文颇感兴趣,并想将其运用到我的细菌segmentation的项目中。然而,在连啃一周留下满满问号后,我转而找到了耶鲁一个参与此项目的博士,在和他一小时的交谈中,我的诸多疑问烟消云散。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诸如仪器调试不出来时,藉由他人的点拨往往更为直接和有效,由此再翻手册产生的举一反三也更有效率。又诸如我有新的idea后,会在稍加整理后,和导师或师兄师姐加以讨论,筛去我视野过窄导致的误解,或是有很多人撞过墙的坏idea。概况来说,在科研时,和他人的互动可以在极大提高效率的同时还提高了实际的质量。
而且正因为我们是人,我们面临的另一大问题是,科研并非我们的全部世界。
试问,在实验接二连三失败,得到的数据惨不忍睹,理论晦涩难懂时,我们作为人,该怎么应对?
把自己封闭在小世界,很可能导致轻微的抑郁,或是逐渐有些古怪。与之相对地,很多烦恼在和朋友共享一家可丽饼店的美食,或是玩一下午的TRPG跑团后,就会得到极大舒缓。
问题本身不会变,但我们看待问题的态度是会变的。多与人互动,有助于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抗压环境。
私以为,PhD阶段抗压能力的重要性,和学术能力的重要性不相上下。毕竟愉悦的心能让人高效地工作,想出更多或许非常重要的点子。
此外,不要忘了我们其实有着各种各样平时容易忽视的能力,例如组织能力、编程能力乃至做饭能力,这些和我们所学的学科没什么直接关联的能力,在PhD阶段却将起到比本科阶段重要得多的影响。他们或能帮助我们在上述两点里做的更好,或能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我遇见的几乎每个中国留学生,都很在意厨艺的问题。每天从实验室回家后的一顿美食,显然比黑暗料理或是加热的半成品更能抚慰心灵。又比如,编程能力是无数非计算机PhD毕业生,无意中避免了失业的保命技能。
圣诞节交换礼物
人是多样化的,
我们选择的道路也应当如此
我自己的申请和科研路上,得到了许多peer和senior的点拨和指导,但数学一点来说,这是我这个个体独特的偏微分方程,利用梯度下降法找到的一个局域较优解。
在本科四年里,我认识了不怎么搞得懂哪怕是最基础的量子力学,却在实验方面有着极其敏锐的直感的人;也见过能醉心于天体物理各种晦涩,且很难直接验证其准确性的方程人;见过运气爆表的人,也见过不断受到无法预料打击的人。
我想指出的是,我们应当根据自己的“方程”,调制每个参量(选择)在自己的道路上的权重。
我喜欢和各种人交流,因此对知识的交流和同人的互动在我的科研和申请中占了较高的权重。也因此,在进行文书撰写时,我所经历的学生工作,以及其作为一个实验室成员时可能发挥的作用,占据了不少篇幅。
尽管理工科申请的主体必然是三维+软实力,但展现自己相对独特的,对PhD阶段有帮助的特点,即能让自己显得更“真实”,也未尝不是合理地跳出千篇一律的理工科文书的方法。
作为提醒,这里也需要提一句,例如我并非每个学校都会提及我喜欢学科交叉这一特点和经历,因为有些实力很强的院系,出于传统并没有相关的资源,此时提及反而会显得对这个院系毫不了解。
总而言之,在申请时不妨将这些院系会感兴趣的,并非每个人都具有的特点写在里面。退一万步说,committee老师不好这口的可能性一定是存在的,但我们也不止申请一所学校嘛。
此外,多样性还体现在时间上。即便效率顶满,我们的时间也不会超过一天16h。我相信读到这里的同学,应该有时间规划上比我更成功的,也有临近申请季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开始。
在8月时我可以选择再冲刺一波GRE试着上330,也可以全力投入科研试着得到一些成果。
现实中我选择了后者,毕竟在理工科申请里,这种二元选择还是比较容易做出的。不过对于同一时间段面临一二三四五,甚至更多选择的同学,需要做的就是想好选择哪些手牌,抛弃掉来不及做的,以免什么都准备了但什么都没做好。
只是因为不擅考试而无法刷高GPA的同学,不妨直接通过科研证明自己,但能得到高GPA的同学也应当保持,如何分配时间完全取决于个人申请策略。
回到文章的开篇,即明确未来要选择什么道路,以及如何去走这条道路,无论是步行还是开车,而不仅仅是如何做申请这个和人生路相比微不足道的问题。
选择出国意味着跳脱出了舒适圈,这要求我们在与人互动方面要有着超出平均水平的能力来化解各种很难一人解决的问题。
在法国时,我见过一位学习科研能力极其优秀但极其内向的人,但他内向的性格在几年里不断恶性循环,以至于即使同为国人也感觉和他有些交流困难。当然,我不能妄议他是否快乐,毕竟对知识的掌握和发掘同样能带来极大满足。
记得有人说过,一切问题的本质是实现最优化,某种意义上我们选择道路,是在找一个让我们最快乐的最优解。道路选择不同的原因是我们的资质不同,而不同事情带给我们的满足感也不同。
出国只是万千道路中的一种,我们可以藉此接触更先进的科学理念,感受不一样的生活以及换个地方旅游。与之相对地,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失去很多旧友,且居住在一个总有些不习惯我会说是因为没有火锅吗的地方。
愿我的文字能多少让正在读的你产生些不同的思考。
旅游游学和科研期间去了各种地方:
凡尔赛宫的后花园
巴黎大皇宫里办的一场诡异的月球展
剑桥的随手拍
SZ学长为这篇文章改了3稿,如果你觉说出了你心底的话,欢迎留言、分享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