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CMU计算机只录了十几个中国人的项目居然被一个文科生拿到了?!|录取故事

CMU计算机只录了十几个中国人的项目居然被一个文科生拿到了?!

 

- BeBeyond真实选择系列 -

 

Lucas

同济德语,3年工作经验,在职AI工程师

GPA 2.3,GRE 330+3.5,T 108

CMU

Master of Science i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Systems (MIIS)

NYU

Computing,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Courant Institute +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联合项目)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德语专业背景,从零基础转到AI工程师,申请季拿到CMU offer的Lucas。他的转行经历说出来,总能引起他人的惊叹。在本人出场前,先让我们看看其他人眼中的Lucas是什么样的。

(完整分享版4000字,建议收藏)

一起申请的小伙伴说:

Lucas非常自律,执行力超强!他真的很低调,总觉得自己没啥了不起的,但是别人都觉得他很厉害!很佩服他的勇气和执行力。

相识已久的朋友说:

我一直都很看好Lucas,觉得他和那种按部就班、安于现状的人不一样。你看很多人是什么名校啊大公司啊,其实都是顺着潮流或者父母安排,不是为了自己想法的。

采访Lucas的小编说:

他很坦诚,不抱怨、不自我设限;热爱技术、音乐、健身,又生性乐观,总让人想到加州的阳光。

Lucas的辅导老师说:

Lucas吧,觉得自己起点低也没关系,总能做到;他笑点也低。

这样的Lucas,他申请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他又是怎么看待自己的申请竞争力的呢?

已经成为AI工程师的他,又为何在此时决定申请?

他是怎么平衡好工作和申请的呢?

下面把话筒交给Lucas本人,让他自己来揭晓答案吧~

Q:

从小语种到计算机,看起来跨度特别大,

你是什么时候决定转专业的?

又是怎么确定目标方向的呢?

其实大一大二,我并不知道未来的自己会走上德语转AI这条路。

当时,我既不喜欢德语,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从一些商业竞赛和创业项目中感受到成就感。我做过校园早餐配送的创业项目,只是由于缺乏技术支持,最后放弃了。但那个时候意识到商业+技术,即使只是个小团队,也有很大的成功的希望。

到了大三的某个时刻,我觉得自己不能再这么浑浑噩噩下去了,当时就开始了解外面的世界,去寻找社会上正在发生哪些重要的事情,然后就找到了大数据技术、AI这条路,通过这个,我看到了技术的力量,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从个人出发,撬动一些世界碎片的东西

而且我发现自己似乎从小就对编程感兴趣,小时候就想成为一名Geek,加上大学里的商业经历,我开始坚信技术是根本,而借助商业的力量,它能真正地改变世界。我也一直希望自己的工作能产生好的价值,对人类有益的价值。

Q:

你是怎么成功从德语背景转到硬核AI的?

我觉得自己转专业是个挺顺其自然的过程。我比较乐观,我觉得没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只要方向对、方法对,起点低不要紧,终点不会低的

我每一步的计划,都是在当下那个点上,朝着我想去的点,制定一个简单的路线,去到下一个路标,然后为了那个路标做准备。慢慢地、慢慢地,就到了。

因为我本科德语,一开始就找很强技术的工作不现实。所以一开始我找了人力资源的实习,以跳到咨询为目标,在第一份、第二份实习的时候,我大概就想清楚了要从咨询到大数据,再从大数据到AI;前一个阶段积累商业和一定的技术,后一个阶段就totally focus在技术上。

这是我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目标总结出来的我认为合理的路线。只不过具体走到哪个岗位,是一步步纠正的,视难度和工作内容而定。

所以我从咨询跳到商业分析师、数据分析师。数据分析师的工作让我接触到教育行业,我觉得教育是一个挺有意义的方向。然后之后选工作也都会往教育行业走一些。做商业类的也有好处,锻炼很多软技能,对未来走宽技术岗位路线,也有帮助。

后来我通过一个内推机会去一家科技公司面试,通过后成为了AI工程师。我在这里参与了几个项目,看到AI在教育、安防、餐饮等方面都可以广泛应用。我希望自己在教育行业能够开发出AI产品,因为我觉得教育、孩子就是未来,而AI可以帮助资源的更平均分配,我觉得这事很有价值。

Q:

零基础转行,你做了哪些准备?

我当时一边工作一边上网课学CS和数学,做大量的预习、复习和作业。差不多4-5个月内毕业了10门网课

在这份AI工程师之前从没接触过C++和opencv,我入职前一周开始学习(这个时候挺慌的,同事们的代码都看不懂,但是还是抓紧一切时间提问和努力学习),入职开始上手项目,几个月后已经能够比较熟练的运用了。

最重要的是,一直感觉自己在进步,在接近目标,会有成就感,也就比较容易坚持,也不会觉得累。

Q:

你已经做了AI工程师,

实现了当初定下的目标,

为什么还选择出国?

一方面我觉得自己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整,都是凭自学和工作积累来的,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德语背景可能会是我未来职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所以我觉得工作上积累得差不多了,就决定出国。

Q:

你是怎么兼顾工作和申请的?

就是合理规划和利用时间吧。比如,当时边工作边准备GRE。因为是互联网公司,职位偏tech,加班很多,上下班通勤总共也要2小时。

我就计划如何安排时间。我在通勤途中听GRE单词,下班回家晚饭后开始GRE真题演练,把原先的健身安排到中午(健身是我坚持2年的习惯),牺牲1小时睡眠时间,持续了3-4个月,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整个过程我觉得挺轻松的,就是感觉在成长,就还挺好的。学英语我也觉得挺有用的,毕竟去留学,英语学一学也挺好。(笑)

Q:

你的小伙伴和培训师都觉得你是个

特别有规划能力、执行力超强的人,

前面你也讲了自己从德语转到AI的五年规划,

那么,你对自己接下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呢?

我之前想的是在教育行业能够开发出AI产品,现在则更明确了:我想把计算机和教育结合起来,研究AI与认知科学的结合,把学术界成果通过智能系统应用到教育行业,并且成为Tech Leader,去更好地实现AI与教育这件事。

举个例子,斯坦福有一个教授做的是题目的自动打分系统。正常来说像一些客观题,选择 ABCD很容易打分,但是对于一些诸如“你觉得历史上最强大的君王是哪一个”之类的开放题,怎么去打分?

当时斯坦福的教授就是把认知学的理论和AI自然语言处理的理论结合起来,去做了一套系统。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实践的方向,我始终觉得未来真正的人工智能是要和我们的认知学有所结合的

我觉得AI本身是一个技术,然后教育是一个很传统的行业,我希望能够通过AI的技术,比如NLP(自然语言处理),让学习和认知的过程更加高效和个性化。这样对于学生的教育会有比较好的帮助,也能够提升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都会有所解放

Q:

你是怎么做选校呢?

看到你GPA2.3,也不是计算机本科出身,

怎么能PK掉那么多申请人,拿到CMU?

我一开始根据自己2.3的GPA和非计算机专业背景,给自己的定位是美国50名左右的学校。

来到BBY,培训师评估我的情况后,重新调整了我的选校,建议我申请了CMU。

他们是这么评估我的:

  1. 虽然本科GPA才2.3,但我的本科成绩只能证明他在德语方面的学习情况,不能证明我在计算机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录取是综合评估(holistic review)的,实际在目标专业方向做了什么,比原专业GPA更重要

  • 热衷于钻研技术,本身技术水平、快速学习能力不错。美国录取学校会很看重的一位学生是否在此领域有发展潜力,一名对专业有热情、目标明确且能力不错的学生,正是学校在寻找的;

  • 我对自己工作经历的水平判断和认知程度都不错、目标也清晰,相比其他科班出身的人来说,有自己的独特竞争力,比如我商业方面的经历和见解,这些在CS科班出身的人里面是比较少见的,与我未来想要创业的目标也很契合。

  • 然后我才从申请CS的传统形象中跳出来,不再只关注自己没技术背景、绩点低这几方面,重新梳理了自己的申请竞争力

    上个月我拿到了CMU的offer,感觉很惊喜。我看那个项目录取的其他人都挺厉害的,GPA比我高、学习方向比我更匹配,我没想到会录取我。(Luck也很重要,笑)

    我觉得能申请成功,除了上述提到的竞争力外,我和项目的匹配程度也是一个原因吧。

    对每个学校的项目做了充分的研究,对于每个项目提供的资源怎么实现我的长远目标、与我的匹配度都认真思考过(我猜测我在CMU文书里提到的教授,可能刚好看到了我的PS,比较match)。

    Q:

    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做了哪些项目的研究吗?

    有什么选校建议可以给学弟、学妹?

    我在做项目调研的时候,我发现我想实现的目标是非常跨学科的领域,计算机、认知学、教育学的知识都会涉及。项目也有好几种不同的叫法,比如叫做Computational Education或者Learning Science,有些学校会把这个项目放在信息学下面。所以在选学校或者选项目的时候要做很多功课,否则很有可能漏掉一些本来很适合自己的项目

    比如NYU的Computing,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项目,学校在纽约,是一个以创业为主导向的项目,由NYU Courant和NYU Stern商学院联合授课,课程设置结合技术加商科,录取的人背景又很多元,大多具有工作经验,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以后去创业;

    CMU的MIIS项目,会有一定的机会跟着老师做科研,会去做一个platform,在这个领域有知识的积累,项目也会给你一些去相关领域的创业公司工作的机会,或者读博的机会。

    像斯坦福的话,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相互合作,或者去发掘一些更多的可能性,那么在那边可能创业氛围会更浓一些。

    看项目的时候,我想的就是如何利用学校的课程和资源accelerate my goal。跟我之前找工作的时候挺像的,只要能达到我的目标,不管是创业导向的、还是重科研的项目,只要好好利用资源我一样能做成想做的事情。这也是我在BBY收获很大的一点,就是说,申请中,你要意识到,你申请的项目是为你的目标服务的

    Lucas的选校报告一共写了17页,每个项目都仔细琢磨,做了很多功课,写了项目和自己的契合点、有什么可以为自己所用的资源,和自己与项目匹配的优势。

    Q:

    你觉得BBY对你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前面说的帮我从前50的学校定位拉到前10算吗?(笑)

    不过我觉得最大的帮助还是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上,PS的进步=自我认识的进步

    BBY带着我们走一遍,通过各种反馈、团队讨论之类的,accelerate and guide这个过程。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讨论后的反馈,怎么说呢,BBY就是个很好的地方可以去做这样一个事情,队友啊、老师啊、环境啊、氛围啊、课程啊,all work together.

    而且这不仅仅对我的申请有用,我感觉未来更清晰了,感觉下一个五年可以勾勒出来了。之前的五年规划真的是纯五年计划,现在就是目标更大、更清晰了,感觉可以在某项事业上一直走下去。

    Q:

    申请中有什么很难忘的事情,

    或者比较大的转折点吗?

    有一个很明显的转变,我一开始想把自己往一个传统CS申请人的经历上靠,但是来BBY之后,我意识到了我跟他们不一样的地方,就开始想申更好的项目了,更从自己的目标和每个项目能提供什么去看。

    申请的时候培训师除了建议我申请CMU,还建议我申一下斯坦福,因为觉得我整个人的气质会跟斯坦福有一定程度匹配。我想创业的目标也会和斯坦福整个学校的氛围、他们学生的出路相匹配,于是我就去申请了。

    这对我的改变很大,我意识到不能自己把好学校的门关上,还是要多去冲刺一下看一看

    我记得很清楚,目标高了以后,我开始逐渐寻找一种写出更高格局和更高水平的文书的感觉。因为要写出理想的文书,我看了不少书来获得一些insight,再结合自己的情况思考,这时候就发现,如果从现在申请的位置想未来20年,或者说你从一个更加大的角度去看,从世界或者从人类的角度去看,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之后斯坦福和CMU的文书也开始写顺了。

    最后虽然被斯坦福拒了,也没关系,就move on吧(笑)。

    申斯坦福经历带给我的,是想法、视野、目标的提升。我觉得通过这个过程,未来更清晰、目标更大了,也会朝着这个目标一直走下去。

    也有句话一直很想和我类似背景的人说:

    勇敢一些,勇敢一些,勇敢一些。你不能自己就已经把自己的机会给砍掉了!自己都把路卡死了,那就没办法了,所以要勇敢一些。

    你想要的东西你要去争取,不要觉得自己哈佛不能上斯坦福不能上,你自己都觉得自己不能上,你就不会去申请,那就连机会都没有了。就是勇敢一些!

    后记

    截至发稿,Lucas已经决定去CMU了,

    祝乐观、强大却又很低调的Lucas

    早日实现自己的目标!

    二十年后,也许下一代的孩子,

    就会用着他开发的产品学习了!

    5月班北京、上海报名进行中,想要转专业的同学,赶快行动起来!

    加入BBY做申请,找到自己的申请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