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工科转心理拿下宾大:从零开始的勇气 |录取故事

工科转心理拿下宾大:从零开始的勇气

Rosie

上海交通大学 材料工程专业

GPA3.77/4.3,GRE323+3.5,T112

宾夕法尼亚大学

Master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Human Development

哥伦比亚大学

Master of Arts program i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Psychology - Developmental)

范德堡大学

Master of Child Studies

明尼苏达大学

Master of Ed Psych-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 BeBeyond真实选择系列 -

 

每一个大跨度转专业的申请人,都拥有一段很长的故事,Rosie把她的经历和思考转变,做了一个很完整的梳理,将近8000字,分享给考虑大跨度转专业的你。

为方便阅读,我们分为上下篇,并在上篇开头做了目录:

上篇

1.探索方向

两种探索方向的方法

找到心理学方向前,我在做什么

2.坚定选择

如何及时止损,减少沉没成本

事业与爱好的抉择

3.开始行动

资源有限,如何抓住环境中的一切机会

下篇

4.明确目标

通过心理学想实现的事

5.走向目标

申请结束后,我在做什么

6.BeBeyond对我的帮助

(以下为上篇正文)

"Be brave, be curious, be determined, overcome the odds. It can be done." —— Stephen Hawking

这是我PS终稿里的一句quote,意思是保持勇敢、好奇、坚定,克服那些困难,目标便能实现。第一眼见到这句话我就非常喜欢,它既是构成我PS的主线,更是对我转专业这条路的很好的概括——从开始的犹疑,到勇敢探索,并坚定信念,在成为一名心理学研究者的道路上前行。

每当我介绍自己从材料转到心理学时,有人质疑,有人惊讶,有人赞许,但更多的人是好奇:这两个专业完全不相干,你为什么会这么大跨度的转专业呢?

这于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我每次回的第一句话都是,“这是个很长的故事”。但无论故事多长,这都是一场关于自我认识的旅程。

探索方向:

面对浩瀚的专业大海,

如何找到了为之热衷的方向?

回想初入大学的自己,读了自己看名字选的专业,说不上特别喜欢,也并不排斥。班主任在最初的班会上便强调了我们毕业后的可选的道路,无非出国、国内升学、工作几个选项。然而对刚入学的我来说,这几个选择都太遥远了。

既然我暂时不知道想要做什么,那便延续着高中的惯性,按部就班听课、学习、考试,当然,偶尔也会有学生会、社团活动作为调味剂。

在同龄人中也遇见过,毕业之际仍对未来要做的事情感到迷茫,却因迷茫选择一路升学,继续迷茫之路。但其实越迟做出改变沉没成本就越高。而我每每想到未来的时候都会感到困惑,我是不是真的想要选择这条路?我有没有其他选择呢?

所以,我也曾是个迷茫的人。许多人听说我的故事之后十分羡慕我的坚定,但我也曾是那个羡慕别人拥有明确目标的人,我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明确我要转向心理学这条道路,也并不清楚我具体想要做心理学哪一个方向。

当拥有了确定的目标之后去努力并实现,是相对容易的事情,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你总可以找到道路去接近自己的方向。但最痛苦的恰恰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方向在哪里,甚至会因为拥有的选择太多而感到苦恼,面对浩瀚大海,属于自己方向又如何去寻?

我想,这个答案,可以用两种方法结合着来探寻:一是从做过的事情中反思和总结;二是去拓展体验,尝试、实践新的事物。

就像微积分里求极限,可以用两端逼近的方法无限接近那个答案,虽然我觉得模糊的感觉始终会存在,因为每当确定一些方向的时候,这个方向中仍然会有新的细节需要你去探索,但我相信,这个答案会越来越清晰、准确。

首先我们要学会接纳迷茫的常态,接受面对未知的不适,勇于踏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做尝试和探索。作为带着些许“逆骨”的非典型工科生,我在本科期间很少将自己限制在本专业材料的框架之中。

我不畏惧去尝试那些我感兴趣的事物,也较少担心做专业外的事是一种时间的浪费。相反的,我认为本科是一个极佳的试错阶段,作为本科生我们有相对弹性的时间,并不像研究生那样有科研的压力;低年级也会被给予更多的发展空间,更容易获得无基础学习的机会;我们也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实习、实验室机会、自由的选修课、第二专业等等。

▲加入的篮球队

寻找到心理学这条道路,我也做了很多探索。我在高中对生物的兴趣促使我去参加了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一个合成生物学的竞赛;我凑过数学建模比赛的热闹,一次国赛一次美赛,不过最后体验大于结果;我也曾去往尼泊尔和云南支教,给乡村小学教师教英语口语,给中学生们上体验式课程。

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我逐渐做排除法,内心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觉察:我对什么事情不感兴趣,又对什么事情充满热情。我发现比起“物”,我对“人”更感兴趣

这里想提及一个心理学里的概念,叫做“心流体验”, 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会体验到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我在授课、备课的过程中是能体验到这种心流的,这种感觉也让我确信我对这类事情抱有热情。

所以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小伙伴,不妨在生活中觉察一下自己在做什么事的时候会拥有心流体验,你会逐渐了解自己喜欢什么。

除了在体验中寻找答案,去反思回顾自己曾经做过的事也能从中得到些许线索。我对人感兴趣的这个结论其实已经在我过往一些不经意的尝试中显现了。

拿我专业学习中的体验来说,我并不排斥我的本专业,因此学的不差也并不痛苦,而且我其实很喜欢上国际化试点班的专业课(我们学院大一下分流的英文授课小班)。

但当我叩问内心,在专业学习中收获的快乐源自哪里时,我发现比起课程内容,我喜欢的其实是和老师、同学交互的过程,喜欢的是团队合作,喜欢的是集体氛围,喜欢的是班级里的伙伴们为同一个作业激烈讨论、熬夜秃头的陪伴感。

因此一个集体的氛围对我的学习体验影响非常大,如果我脱离了这样一个环境,我可能会学的很痛苦。在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我在之后的学习体验中会有意识地辨别我的心流体验是源于社群还是源于知识本身。

当然除了专业学习,我也发现我在学生会中担当的职责不知不觉就靠向了人力资源类,负责团队建设、和人打交道。我更擅长、也更喜欢做这类事。这样的回顾,让我更加确信了我心中的答案:我想要转专业,去学习、研究和人相关的话题。

▲在波士顿和iGEM队友参加比赛

 坚定选择:

“及时止损”,

想把心理学作为投身的事业

不过,我也犹豫过是不是要完全放弃已有的背景,而非选择一个更加稳妥的转变策略:材料和心理毕竟基本没有学科交叉,我这种零背景有很大风险,而我或许可以利用我的工科背景选择工科、管理交叉的工程管理,这样既利用了工程背景,将来做和人相关的工作又更接近了一些。

我也有犹豫过转专业选择哪一个具体的方向,心理学实际是一个非常大的学科,不同方向之间甚至连研究方法都不甚相近,对这个学科的不够了解进一步动摇了我“是否要坚定转专业”的信念——因为我曾以为的热爱,很可能只是我想象中的热爱,而非基于足够的事实、实践。

破解这一个个障碍的方法,其实也是回到自身。区分职业和爱好这个选择其实非常个人,你完全可以选择做一个斜杠青年,将自己投身的事业与爱好区分开来,有很多人其实很享受这样多元的精彩人生。

而我个人有些许理想主义,我很坚持要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所以我会希望我的职业就是我所热爱的,这样我才能从中收获到最大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大四在温哥华做毕设,没能再仔细看看温哥华的春天就因疫情离开了,遗憾

所以当我在心中有了明确喜好倾向的答案时,我不再纠结是否要留在本专业或者是否选择一个中转跳板了,既然已经找到了更接近终点的答案,而这个答案也并非绝对不可及,那么为什么要选择去绕一个远路而不是两点一线直接向着终点而去呢?

我理解很多人会觉得放弃本专业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但如果已经明确现在这条道路不是正确的那一条,那么顺着踏上研究生的道路只会让沉没成本进一步升高,越早下定决心放弃,反倒是节省了你未来在这条错误道路上继续投注更多无用的时间和精力,走得越远,成本只会越来越高,越来越难以放弃。

开始行动:

抓住环境中的一切机会,

打开一个小口,复行则豁然开朗

当发现自己对人感兴趣,决定转到心理学方向的时候,我也面临很多可能性。职业来分可以做老师、心理咨询师、社工等,心理学分支来说可以研究临床心理学、认知与神经科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工业与经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等。

这就是我在之前提及的,当我确定我对人更感兴趣时,我面临的下一个迷茫路口,选择研究或实践心理学的哪一个方面。

同时我还面临另外一个现实困难,即我能接触到的心理学资源十分有限。交大作为一个偏理工的学校,并没有设立心理学本科,所以没有传统的心理学院。

(给有想法读心理的交大同学补充一下,交大研究生专业是有心理系的,不过是附属交大的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更偏向临床心理,不是传统意义上完整的心理学院。)

不过只要打开一个小口,后面的道路会越走越宽阔。我最开始选修了心理学的通识课程,了解到交大有一个心理咨询中心。后来在课程群里看到老师发布的咨询中心助管申请,我立即抓住了这个机会,成功申请成为一名助管。

在咨询中心作为助管的我,不仅更直观地了解了学校咨询师的工作和心理咨询这个领域,我还认识了很多从业的老师和有相近志向的同伴。站在这个新的平台上,我看到了更多可能性,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和国际生们一起过圣诞

当你勇敢迈出一步去做尝试时,你会发现实际收获的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多。我原本对于做助管的预期就只是去认识一下各位老师,了解一下学校咨询的现状,并未期待从这个普通的勤工助学岗位中收获什么专业训练。

但我的主动积极,让我意外收获了很多未曾想到的实践机会。当我作为助管协助普通行政事务的工作能力得到认可后,我参与了中心主任著作的小小编辑工作,协助了工作坊的举办,也担任了UCB-SJTU心理周外籍咨询师的接待……

除了这些切实的实践机会,咨询中心许许多多老师的引导和帮助,外籍咨询师的鼓励和认可,都让我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我打开的这个小口,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拥有了更多的资源和可能性。所以读到这的你如果有想做却仍然犹豫的事,勇敢去尝试吧,只要足够主动,任何资源都可以被最大化利用,你收获的会远超你的想象。

当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是所有的事情是完全符合自己的想象的,这时依然要学会抓住环境中的一切机会。为了去了解心理学的研究是什么样的,我遍寻交大各类学院中做着心理学相关研究的老师,并发邮件去联系,也联系了华师大的老师。

虽然我更感兴趣的是发展心理学,但交大并没有这样的机会,华师大的老师也和我表达项目只能留给本校学生。但我很幸运最后和我现在的导师一起做一个文化心理学的课题。

尽管课题内容并不是我最感兴趣的,但我在这段经历中得到了老师一对一的指导,边做边学,把一个课题完整的流程和步骤都经历了一遍,由此入门心理学科研。我十分幸运遇到了非常好的导师,她将自己做研究的经验倾囊相授,甚至在我申请期间还帮我改PS。

在申请季,宾大的录取信中给予我这位大跨度转专业学生的评价为“Faculties were impressed by your strong research background.”,我想这是对我研究能力最好的认可。所以哪怕是不那么直接相关的经历,你从中带走的能力和对学科的见解才是至关重要的。

▲拥有阳光就会拥有好心情星人,最爱在图书馆的大落地窗前学习

回过头来看,我并不认为放弃已有的背景会成为沉没成本,你的专业训练和相关知识背景、转专业的决心都会成为你的优势,只要擅于思考,寻找可以迁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任何一个做出转专业决定的同学,基本上都基于对自己足够了解的基础上,跨度越大也正说明了他/她足够坚定,能清晰的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对目标专业足够热情,并且有强大的执行力能够平衡本专业和目标方向。这些特质本身就十分宝贵,也能证明你将来学好这个专业的潜力。

除此之外,学习一个专业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能力。拿我自己来说,我本身的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心理学几乎没有交叉,但工科训练的逻辑、数理能力恰恰是心理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这也为我自学并快速上手统计分析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甚至再底层一些,做研究的基本逻辑和思路是相通的,通过读文献了解他人的工作,寻找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法,科学地设计对照实验等等,后期我还将材料实验室中实验记录的习惯迁移到我心理学研究的数据分析之中,这使得我的数据分析结果更容易回溯、复盘。

-未完待续-

今天Rosie的分享,是否给了你迈出第一步的勇气呢?

如果你也被Rosie的坚定和信念所打动,明天记得同一时间打开Rosie的下一篇文章,讲述她是如何幸运于自己做了转专业的决定,又从中得到了什么收获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