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听了高盛高管的这句话,我最终离开了金融行业

BeBeyond学员:俞琨

我曾参加过高盛集团组织的一次活动,有幸坐在时任高盛集团亚太区董事长的马克•史华兹先生身旁。

我问他,该如何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他说,你只需要遵循两点:

1.做你喜欢的事

2.做你能做好的事

这位金融巨擘的回答深深影响了我。所以,后来我反而选择离开金融,一头扎进计算机领域——因为后者才是我真正喜欢并且擅长的。

——俞琨

中财2013级 金融工程 本科

CMU-A 2018级 IT 硕士

Hey,大家好,我是俞琨,此刻正在CMUA(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Australia)的IT项目读一年级。

其实直到来CMUA念书之前,我都还在不断地自我怀疑中:不知道选择离开金融这条看起来非常顺遂的路,自己会不会后悔。

而现在,虽然常常为家庭作业熬夜,挣扎在小测验和期末考试中(我们一年6个小学期,6次期末考试)没法睡觉,但是我却比本科学金融的时候过得更加高兴,每天精神百倍。

我终于确定:做一件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永远都不会让你后悔!

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怎样在高考“不幸”选择了不合适自己的专业后,利用5年时间,探索出自己喜欢的方向,并且转过去的。

01

高考志愿 | 挖了个坑

犹记得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在计算机和金融之间摇摆不定:

学纯计算机吧,我其实还挺喜欢关注金融市场的;学金融吧,总觉得会不会有点虚,落不到实处。

于是我和父母根据自己的高考分数在全省的排名决定:去一个能“最大化高考分数”的专业——中财的金融工程。

现在我看来,这简直是荒唐愚蠢的想法:毕竟所谓的“分数线”,其实也不过是一群啥都不懂的家长和考生填出来的。

可当时,我还曾暗自高兴,自认为做了一个绝妙的综合安排,顾及了两方面的兴趣。而显然,这种简单粗暴的选择方法藏着巨大的隐患。

△ 当年那个高考完的少年。感觉十分轻松和解脱,殊不知命运给了他更大的挑战!

02

隐患初显 | 大二

大学生涯的最初,我过得平平淡淡,毕竟比较艰深的课程还没登场,也就是学一学基础的数学/金融知识和最入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

大二上学期时,我已经决定出国求学,想体验国外不一样的学习生活。硕士的目标嘛,当然是定成了金融工程,毕竟这能和我本科学习的积累一脉相承。于是托福,GRE,还有GPA就成了我生活的重心。

但是随着大二生活的进程,金融专业课的逐渐展开,我发现自己并不喜欢金融和经济理论:

大段的分析、理想化的假设、还有宏观经济形势等等----都让我昏昏欲睡,甚至心生厌恶。高中时心目中的金融学,和实际上我学习的金融学差别很大,我有时都觉得自己真是脑子进了水,当初学金融是怎么想出来的?!

在这种不喜欢甚至厌恶专业的情况下,虽然知道GPA对我非常重要,我也依然提不起劲头去努力学习。于是,迟到早退,不写作业,课堂睡觉……

不过总是翘课也挺无聊的,既然学业上似乎暂无期望,我就带着“不喜欢理论,那就去试试实践吧”的信念去找实习了。

在大二下,我去某咨询公司的并购咨询组做了一份实习。实习生的工作并不复杂,帮忙找资料,加工公司的幻灯片,翻译必要的材料等。

这些工作确实让我成长,但也没激起我更大兴趣,于是我的工作只是出于责任心而已,并无太多乐趣。实习到期后,我拒绝了上司期望我延期离职的邀请,结束了短暂的三个月实习生活。

△ 东单的东方广场是我熟悉的地方,在那里我做了自己的咨询实习。这份实习确实让我成长,但是不够吸引我。

03

动摇&不动 | 大二暑假

大二下学期末,我和一位在申请实习过程中认识的好朋友谈到了留学中介和咨询机构:

我觉得文书还是得自己写的,都让中介写了,那不是包办婚姻嘛,真搞不懂为啥好多人对自己的“终身大事”一点也不上心,全给别人干了。

——哈哈是啊,我也觉得这种其实是不太合适,我之前想要签机构,就是看了好多家都没签,最后签了一家有点意思的机构。

“有意思”,怎么说?

——它的理念是说,帮助你找到最合适你的学校,而不是鼓励你非得申名校之类的。另外是说不会像其他的一些中介完全代劳你的申请,而是通过教会你申请的方法,让你自己管理申请进程。(这位朋友后来在BBY申请到了LBS)

一向不喜欢别人插手自己事情太多的我,立刻对这个叫BeBeyond的培训机构有了很大的好感,迅速就敲定它作为我的留学咨询机构。

大二暑假,我参加了BeBeyond的申请Workshop,和许多当时已经大三的小伙伴们一起写文书,做自我探索,试着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在BBY的“自我探索”环节中,我总是不断被人问到:

是什么让你确定自己硕士要申请金融工程的呢?

是什么影响了你的决定?

虽然我可以很轻松的用各种理由向别人解释,但是内心总是无法彻底说服自己。这些问题萦绕在我心上,可是我却找不到足以说服自己的答案。

△ 勉强自己做别人眼里好,但自己不喜欢的职业,大概就像坐在灰姑娘的南瓜马车上,十二点半一过就原形毕露,迟早要下车。

04

深陷泥潭 | 大三

暑假过得很快,转眼就是大三上了,托福和GRE考试已经迫在眉睫。我一边应付自己不怎么感兴趣的金融专业课,一边考英语。

但是,由于对金融课程实在没有兴趣,我连学英语的劲头都愈发小了。我起码考了8次托福,最高只有96分,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只是出国念金工这件事,真的无法激励我努力学习。我时常忍不住想:

我现在做的只是为了未来学一些我不想学的东西,我现在还努力干嘛?

但是想到自己已经学了快3年,又觉得是不是应该在坚持一下呢?毕竟都说杰出的人是“干一行,爱一行”而不是反过来。

所以,我试图“发现”自己对金融工程的兴趣。我疯狂地到处和教授聊天,试着去读了行业论文,希望更多的了解能让我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

但这真是一件比英语考试还难的东西,我不出意料的失败了——现在想来,你并不能找到一个本来就不存在的东西。

更何况, “干一行,爱一行”的大牛们如果真的“爱一行,干一行”,在兴趣和热忱的引导下,说不定他们本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呢?

英语考试考着考着就到了大三下,那真是一段噩梦一样的日子。虽然每天一大早我就跑去读书馆,直到晚上10点闭馆才回宿舍,但是日常有效学习时间不到4小时,更多的时候是在苦熬。没有英语成绩没法和父母交代,所以也只能熬着。

现在看来,其实那时候及时止损,选择去工作或者考研,都是不坏的选择,不至于让我在泥潭里越陷越深。

△ 我无数次见过深夜的图书馆,但是每次只觉得压力,而不是学习的快乐

05

希望的曙光 | 大三暑假

终于,熬到了大三升大四的暑假。

我其实已经不想再读金融工程,但没有告诉父母。因为我还没探索出不读金融工程专业,我该去选择什么专业。假如他们追问我到底要学什么,我怕自己无言以答。

最后,拖到大四上学期,金融工程项目的申请截止日期已经过了,我终于下定决心放弃今年的申请。

决绝地斩断了后路后,我却并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去路会是如何。曾经法学,文学,医学,都曾是我思考的方向,但是我又依次否定了它们。最后,我想到了被我遗忘的计算机。因为一直只把计算机作为金融工程专业技能的一个子集,我从来没有想过读纯粹的计算机项目。

但是,我为什么不试试学计算机呢?

说来,我虽然不喜欢金融课,但还蛮喜欢数学和计算机课的:

上计算机课时,我会和对应的教授积极交流,而且也愿意课后花费大量时间去钻研,学习得十分轻松且享受。最终成绩单上,我大部分金融类课程都在70-90之间,但是数学/计算机类的课程基本都是95分以上,甚至满分。

△ 回看成绩单,数学和计算机类课程的分数比金融类课程好得多。

我的一些必修课,比如“数据结构与算法”,让我对计算机领域也有一些了解。这门课的老师白璐博士和我们走得很近,我常常和他沟通交流。时不时地,他和我谈起许多计算机领域前沿信息,他也曾和我提起过,计算机是个不错的选择。只是我那时候深陷寻找兴趣失败的泥潭中,虽总想要在 cousera 上学一些计算机相关的课程,但是因为英语考试总也不理想的缘故,从来都没有时间真正付诸实践。

在BBY的班级中,当时遇到六七个同学是想要申请计算机的。我发现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目标和我其实差异并没有很大。这些同学中,有个后来去了CMU的学长和我关系很好。曾经,他常常鼓励我说:

其实所有人都可以尝试学习计算机科学的,最好的开始起点就是现在。

不过那时候的我并不能听进去罢了。

△ BBY的workshop教室。做申请的时候我的很多体会和感悟就在这里产生。

06

开始尝试 | 大四上

现在思及以往,有点悔不当初,如果能早点在这个方向上做一些探索,可能我经历的又是一条不同的路了吧。不过“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有了初步的目标了,我就去试试吧。

于是我和BBY的培训师峰哥聊,说我想学计算机科学相关的项目,不想再继续考虑申请金工相关的项目了。

峰哥和我长谈了数次,问我

为自己的想法付出了什么行动?

有什么证据能表明我擅长做这件事吗?

……

他想要通过这样的问题帮我确认我是出于何种心态想要转换专业。毕竟我已经斩断退路,很容易找到一根“救命稻草”就抱着不放,但这根“救命稻草”也未必就是正确的选择。

认认真真地思考了峰哥的问题后,我决定用gap year的时间进行尝试。(不过还是要提醒大家,慎重选择gap year,可能你gap year完了没学上)

终于决定要gap year,自然要对父母有个交代。我从小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人,所以他们也尊重我的选择,只是表达了对于我换专业有些担心,主要有两点:

1. 转专业会不会明显的浪费了本科的背景和经验?

2.我如果转专业的话能做到什么程度,之后的工作我能不能养活自己?

为了解除他们的疑虑,我和父母好好谈了谈自己未来的一些规划,从成绩,自己的兴趣,行业薪资待遇等方面向他们解释我计算机领域其实会有不错的发展,我也是能做出相应地成绩:

你们看我成绩单就知道了,金融我真的不喜欢,强行学下去只是受罪。为了4年的投入一辈子受罪也太难受了吧!而且看计算机的课程我学的都不错,没啥问题的。另外你们看现在程序员的工资其实也不低了,未必比金融这行差。

再次和峰哥咨询之后,我明确了自己gap year 的目标:

尝试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计算机领域,能不能真的做好它。假如不行,要尽早掉头止损。

△ BeBeyond 2017年圣诞Party。我很喜欢这句话“十八岁,一看就是老江湖,可漂泊才刚开始啊”。BBY的老师从来不给你做决定,而把你当成一个老江湖,尊重你的选择,尊重你选的路——漂泊(继续申请硕士或者MBA总归是漂泊的)或者安定(也有人放弃申请,选择去找工作)

07

实践的答卷 | gap year

于是从大四下学期开始,我开始做一些“探索我适不适合学计算机”准备工作。

先是在线自学了Free Code Camp(FCC)的课程,(FCC是一个免费的在线编程课堂,可以让你学会很多关于前端编程的知识),后来又加入了FCC的开发者线下论坛。然后我开始在Cousera等MOOC平台上上课,在知乎live中听转专业相关的问题,买了很多CS科班的教材并积极自学(虽然到现在也没有看完)

毕业后,我留在了北京寻找实习机会,gap year的前半年,我希望找一份过渡性的实习,初步接触一些互联网企业,作为尝试的开始。

结果,我非常幸运地去了当时百度金融(现在已经从百度拆分为度小满金融)的战略部BPM(business plan and management)做了商业分析师实习生。这份关注FinTech的实习,既利用了我过去在金融领域的学习经验,又让我深入的体会互联网公司的工作风格。虽然常常加班,但是我还挺乐在其中。这种正向激励促使我去找一份完全和金融无关,更加纯粹的实习。

Gap year的后半年,我去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微软在美国本土之外最大的研究机构)的学术合作部做了运营实习生(我投了这个职位投了3-4次,持续了快1年)。在MSRA实习的6个月里,我虽然没有拓展自己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但是在MSRA这样一个技术力量非常强的地方,认识了许多技术力爆棚的小伙伴,和他们一起工作让我非常开心,也让我确认了自己喜欢科技公司的工作环境。

△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时候的照片,刚刚和北邮的同学组织了一场黑客马拉松,我左边的是可爱的毕导!

写在最后 | 快乐的当下

最后的最后,在毕业9个月后,我拿到了CMUA的offer,走上了一条和原来不同,但我确认这是更适合我的路。

现在的我学得非常开心和充实。虽然巨大的作业量起码是本科时候的十倍,不是期末考试也常常需要熬夜,常常挣扎在小测验和期末考试中(我们一年6个小学期,6次期末考试)没法睡觉,但是我却比本科的时候过得更加高兴,每天却觉得精神百倍。上课时一点点的知识困惑我都要课下积极探索,哪怕是不要求我们掌握的知识,我也特别想学习并理解透彻。

而在我身边,还是也有些同学过着类似我本科的生活:只是机械的完成学生的“本分”,被动的做着自己应当做的一切。

我有时候会想,假如他们做着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该有多好。

人生苦短,很幸运我选择了(我爱&我擅长)的。

后记:推荐一篇好文章

苏格拉底曾强调过,一个人需要“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 ,不过这话有些抽象。我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你有什么道理后悔没有早点知道?” 这个问题下面的一条回答,觉得这位答主很好的解释了如何认识自己,以及为什么要认识自己。而这一切也正是我们要不要选择转专业,选择转什么专业的基础,希望这个回答也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大家可以给公众号后台回复“ky”查看。

扫描二维码关注BeBeyond↓↓↓

查看更多探索人生的故事分享

向BeBeyond培训师咨询你最适合的留学规划

broken image